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住在"地震带"的追星女孩 × 拟社会关系 | 岩读

住在"地震带"的追星女孩 × 拟社会关系 | 岩读

住在"地震带"的追星女孩 × 拟社会关系 | 岩读文稿:YWhy设计:tt排版:tt主播:Enya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2020年,塌房元年。若说曾经住在心间那位是山上雪,云间月

2020年,塌房元年。

若说曾经住在心间那位是山上雪,云间月,不食人间俗气烟火。而今就是大裂谷,地震带,携狂沙泥石流而来。

2020年已经是圈内震荡,恋爱劈腿、父母老赖、伪造学历、时间管理…不一而足。2021年的内娱偏又翻出了花儿。一时一瓜,瓜瓜实锤,一日一房,房房真塌。从个人道德沦丧,到践踏法律底线,均有反面典型。

关系社会学_中国是不是关系社会_社会关系

讲真,追星女孩们已经累了。曾经有多狂热,现在就有多疲惫。

其实当时跋山涉水想要看一眼的,为之摇旗呐喊的,也不过是一介凡人呐。

那当初又是什么让你为某颗“星星”跋山涉水、牵肠挂肚也甘之如饴?又是什么让你成为“追星男/女孩”呢?

“人们为什么会迷恋上明星?”心理学大概能够帮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01

什么是“拟社会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描述人们爱上偶像的这种关系: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简称 PSR。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甚至迷恋或爱上了他(她),但他(她)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就身处在一段“拟社会关系”里。拟社会关系是一段单向的关系,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拟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唐纳德·霍顿(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尔(Richard Wohl)在1956 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他们观察到,随着电视这类大众媒体的流行,人们开始和电视中的人们产生互动的感觉。不少人感觉到有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存在于自己和电视上的明星之间。电视上的明星像是在对着自己说话,还会将电视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Horton 和 Wohl 认为,这是一种“单向社会关系的幻像”,他们用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命名了这种关系。

02“拟社会关系”产生的原因?

1.他(她)就是自己喜欢的人

人们会爱上的偶像,往往拥有的是人们最欣赏的特质,相貌出众、实力出众、舞台表现力强、谈吐风趣幽默、独立而坦诚的个性等,这些点都是偶像的魅力特质。人们受到这种特质吸引,偶像身上的这种特质还特别出色,且当下的偶像更是表现出多方面的特质,因此人们很容易被偶像的魅力所征服。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研究者 Perse 和同事 Rubin 曾经设计了一个调查,研究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剧人物和他们现实中人际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角色,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恋人或亲密伙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大学生们会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来描述电视人物和自己现实中的朋友。简而言之,人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明星———无论是现实中的人,还是电视中的角色或明星。

2.我不会被他(她)拒绝

“人们在拟社会关系中基本没有被拒绝的风险。如果你的自尊程度不足够高,被拒绝会让你遭受自我认知失调的伤害。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进入那些被拒绝风险更小的关系。”

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Shira Gabriel 说。人们在打游戏的同时,也热衷于观看直播间的主播打游戏,这就是降低拒绝风险的一种选择,同样,追星亦是如此。如果处于一段“拟社会关系”里,这种关系本来就是单向度的。只有自己能决定这段关系什么时候发生,投入的程度有多深。可以选择为偶像的存在付费,买专辑或杂志、去看演唱会、为他(她)花时间精力去做生日应援,也可以选择只是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去认识喜爱他(她),做千万点赞粉丝中的一个;经过时间的流逝,对偶像的爱意也会有所减少,可能因为某次意外的曝光让你看到了你所不喜欢的他(她)的一面,尽管你的热情消退、失去兴趣,也不必为自己的离开而承担后果。

在拟社会关系中,偶像拥有人们喜欢的特质,和他(她)建立关系还不用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段关系的稳定与否全由自己决定。

这就像一块美味的蛋糕,还免费。有多少人能够抵御得了这种诱惑呢?

3.他(她)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你或许要说了:偶像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还会迷恋上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关系呢? 难道你吃的不是一块假蛋糕吗?

其实,这得归功于视频、音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魔力。媒体能够制造一种幻觉,让人们感觉屏幕里的人是在对着自己一个人说话。毕竟现代媒介的出现不过数十年,“要知道,人类还来不及在生理和神经上,进化出对现代媒介的适应。人类的大脑还无法分辨真实的人际交往和媒体模拟出来的人际交往”,Gabriel 说。偶像对镜头眨眼、勾手时,大脑都会将其认知为是在对着视频前的自己做,这意味着,就算自己是在和电视明星产生虚拟互动,脑海中的感受也和真实交往一样真实。

03拟社会关系的存在价值?

除了舞台上炫目的灯光、撩人的歌喉、凌乱而不失华丽的舞台,亦或深情的眼波,在明星闪耀的外表下,除了尖叫和心动不已,其实还能在其中汲取许多养分。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读一本糟粕,让人心如死水一潭,浊臭不堪。”同样的,好的偶像崇拜,好的拟社会关系使人受正面向上的精神熏陶,受益匪浅。

1.自己在追明星,其实是在追求理想中的自己

Ga-briel 在调查中发现,高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表现。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现实中的自我”,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除此之外,对低自尊水平的人来说,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有助于让他们提升自尊水平,并且更接近理想自我,而现实的人际关系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在 TA 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也看到了理想中更好的自己。

关系社会学_社会关系_中国是不是关系社会

2.很高兴遇见明星,也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人

在追星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因为国籍的差异去学习一门新语言;也或许为了给他(她)好的应援去接触更多的领域,绘画、PS、剪辑;又或者,在这途中认识了更多的人,因为他(她)这一个有趣的灵魂,让自己遇见了千万个有趣的灵魂;更多的,或许是你在情绪低落时耳畔萦绕他(她)的歌声,在生活被忙碌挤压时转头发现自己的内心还有一片小天地,他(她)陪伴自己走过压力巨大的高三,陪伴你走过低迷失落的日子,精神上的陪伴,让彼此之间的连结深刻且不可复制。

很多时候我们追星可能并不仅仅是被他的相貌所吸引,可能更多地是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人品,他对生活的态度啊。这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始于颜值忠于人品”,偶像的力量是强大的,他(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能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3.明星是自己黑夜中的点点火光

现实生活中总有种种不如意,而偶像就好像是那一点遥远的光。“在黑夜里,我可以哭泣,可以丧,可以动轻生的坏念头,遇到他以后每天起床都有了动力(别人看来会觉得很搞笑,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坚持吃药看心理医生,开始学习街舞架子鼓,我努力要见他。”这是一个中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的患者的自述。因为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着,有对他(她)的感情存在着,就不至于对世界太过失望。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言到:“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就很美”。

中国是不是关系社会_关系社会学_社会关系

测评

最后,来测一测你爱上偶像了吗?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喜欢一些明星或者电视角色。喜欢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算跟他们建立起了“拟社会关系”呢?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Tilo Hartmann和同事 Holger Schramm在一项关于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列出了这几项PSR的表现。

如果你出现了6条以上的行为……啊哦,那你有可能已经陷入了跟偶像的拟社会关系中了。

1.我总在搜索TA的各种最新消息,想要知道TA的一举一动。

2.我经常会想,TA做出一些行为是为了什么。

3.我总在想,在现实中我有没有认识什么很像TA的人呢?

4.我知道TA身上有什么特别让人喜欢的地方,和特别让人讨厌的地方。

5.我总在问自己,TA之后还可能做什么事情?

6.偶尔,我会想想自己有没有像TA的地方?

7.有时候,因为TA做了一些事,我真的感觉特别爱TA。

8.如果TA不开心,我也会跟着不开心;如果TA开心,我也会跟着开心。

9.如果TA从我的世界消失,我会抓狂。

10.我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TA的影响。

11.偶尔,我会不自觉地对着TA说话。

12.有时候,我会想要在公开场合为TA说话。

不过,就算我们6条以上都符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们很清楚“拟社会关系”的实质,那么其实爱上偶像就是一段关系的选择。

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说的:“爱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是古代还是现代,“追星”这种“拟社会关系”都一直存在,是同其它事物一样正常的存在,它不是所谓的“不务正业”,也不该被社会舆论所妖魔化,它不过是如绘画、运动、读书一般的兴趣爱好。追星,应该以理性对待为前提,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参 考 文 献[1]ELIZABETH M. PERSE. Attribution in 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9,16(1).[2]刁莲娜,吴娟娟,柯静.追星背后的拟社会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4):103-104.[3]Holger Schramm & Tilo Harmann (2008), The PSI-Process Scales. 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 Communications.

作者简介:YWhy,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上一篇: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社会教育如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
下一篇: 学习问答 | 38.如何理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