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

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

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近年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业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人们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近年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业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人们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等关键概念的含义似乎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们顺利开展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加以探究。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体系”。“体系”(或“系统”,对应英文“syste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故欲了解某一“体系”,就需要了解组成该体系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即“结构”,以及由这些基本要素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有机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所具有的“功能”。以此为基础,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讨论“三大体系”的本质含义及其相互区别。

社会体系是什么意思_社会体系_社会体系论

先谈“学科体系”。所谓“学科”,指的是科学或知识研究的特定领域或分支。而“学科体系”即是指由科学研究的若干基本领域或分支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整体。按照以上关于“体系”的理解,学科体系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体系的基本领域或分支(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二是这些基本领域或分支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结构,包括横向的联系(如物理学、化学或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和纵向的联系(如作为一个学科的物理学与其下属的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所属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关系等)两个维度;三是由这些基本领域或分支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学科整体及其内部各领域或分支所具有的功能。毫无疑问,无论构成学科体系的具体学科领域或分支也好,还是学科体系内部各领域或分支之间的关系也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变化而变的。学科体系的结构应随着人们实践需要的变化而变,这应是学科体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从时代要求出发,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思路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学科体系实际上是从西方起源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用分析的方法将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逐层切割为一些不同的领域,以此作为科学或知识研究的不同对象;第二,将这些逐层切割出来的不同领域视为一个按抽象程度从低到高逐层上升的归纳—演绎体系。体系的顶端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学科领域,即以探讨适用于各领域的普遍或第一原理为要务的哲学,底端则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经验陈述。整个学科体系由此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状或树状的形式。这种学科体系到底是不是科学学科体系的唯一形式?有没有可能还存在着其他不同形式的科学学科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再说“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指的是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按特定规范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活动。而“学术体系”则是指由学术活动的若干基本要素或环节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学术研究活动整体。从历史上看,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术体系。比如,形而上学是以追求能够解释万物之起源和变化的“绝对知识”为目的,并以某种超验的抽象物来解释万物起源和变化的学术研究活动;科学则被理解为以追求能观察到经验事实之变化规律为目的,并以经验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验事实之变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任何学术体系也都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术活动的基本要素或环节。以现代科学学术体系为例,可以将其全部活动首先划分为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学术评价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学术训练环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环节,每个环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平台设立、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学术研究环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出版机构等)设立、课题设置、研究设计、资源(人员、资金、文献等)筹备、经验观察、资料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发表、学术交流、后续验证等一系列环节;学术评价也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平台设立、评价目标及规范设置、评选机制及其实施、奖惩机制及其实施、结果检测及其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其二,这些基本要素或环节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结构,也包括横向联系(如学术训练环节包括训练者、训练对象、辅助人员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环节包括课题设置者、承担者、资助者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评价包括评价者、被评价者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等)和纵向联系(如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等)。其三,由这些基本要素或环节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学术活动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或环节所具有的功能。

最后来说“话语体系”。所谓“话语”,指的是特定的言语实践及其成果(声音、文字等)。而“话语体系”指的是由言语实践的若干基本要素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言语活动整体。具体而言,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话语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话语体系进行划分,如官方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成人话语体系/儿童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日常话语体系等。在上述每一种话语体系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亚体系。例如,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不同国家或区域、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立场的官方话语体系;在学术话语体系中,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国家或区域、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立场的学术话语体系。任何一种话语体系,也同样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活动基本要素(如词语、陈述、陈述群等);二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词语如何联结成陈述、陈述如何联结成陈述群、陈述群如何联结成话语体系等);三是由这些基本要素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言说活动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所具有的功能。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关系需要我们谨慎地加以处理。这些关系包括:第一,学术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推动双方的发展,又要注意学术话语和官方话语之间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相互照搬。第二,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学习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又不能简单照搬它们的概念和思想,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构建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第三,现代科学话语与传统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继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传统和话语资源,又要根据现代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对之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简言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构建现代(而非简单承续古代的,即“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而非简单移植西方的,即“继承性、民族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而非简单照搬民间话语或官方文件的,即“系统性、专业性”的)话语体系。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是一种活动体系,话语体系是一种言说体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种活动体系,学术体系是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作为一种言说体系,话语体系则从概念、陈述、文本构成等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规范的约束和引导。由此,我们就是要在现代中国话语(言说)体系的约束和引导下,通过现代中国的学术(活动)体系,去创造现代中国的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一篇: 经济与社会
下一篇: 社会不平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