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表述比以往更简洁,逻辑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报告对社会治理做出了系统论述。
新时代社会治理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
新京报:在您看来,二十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论述,有哪些亮点?哪些表述值得关注?
何艳玲:首先,二十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表述比以往更简洁,逻辑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因为二十大报告整体上不仅包括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包含对过去十年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总结。
从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表述来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手段或者路径,两个目标,一个愿景,也就是说有五个方面的意思。
其中,两个手段或者路径,一个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另一个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上的路径指引,是社会治理的整体框架。为什么要去健全?就是说在体系架构上还要继续完善。另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可以看做是两个目标。
最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看做是社会治理的愿景。其中,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和人人享有,是对共建共享内涵的一个具体表述,但是落脚点还是在社会治理共同体。
可以看到,报告的这段表述虽然比较简洁,但逻辑上很完整,也很清晰。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二十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表述还抓住了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痛点,即“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应该说报告真正关注到了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这一表达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
新京报:依据二十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的论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您认为社会治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何艳玲: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我觉得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里包含了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知识、中国样本等等。
一方面,社会治理回应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问题。综合之前会议精神,社会治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社会秩序的保证,一个是社会活力的张扬。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呈现出的就是这两个结果。
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的本质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秩序以人民为中心,因为秩序的维系本质上就涉及利益冲突的缓解,实际上也就是回应人民需求的问题。社会活力则涉及社会的参与,促进社会参与才能更好激发社会活力,这涉及人民主体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年各地的社会治理工作都在党建引领下进行。我们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社会的自组织化还有待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就有非常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权威性,保证了在当前社会治理的创新过程中起到社会引领和各方面引领的作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党的领导在地方、在基层层面上的具体呈现。所以从这点来说,社会治理也是体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场域。
新京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社会治理领域还有哪些短板?
何艳玲:如我前面所说,在社会治理中,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另外,社会本身(包括我们自己)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其参与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也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这都是未来工作重点。
□新京报记者查志远实习生付佳
Source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