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经济问题时总是习惯于把经济问题归结于单纯的物质增长方面。还有一些人在谈到计划经济时便以计划经济的失败归结到意识形态的错误,在谈到市场经济时便跳出意识形态范畴而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对此,不免一些人是不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以此蒙蔽人们的眼睛混淆是非而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人们发展经济是为了取得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归结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人类的经济发展史是以人类的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同时在一定的生产力情况下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同时由于这种生产关系产生的生产方式人们意识形态的认知。
人类社会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获得这些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文明目标。所以任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方式所反映的社会文明人们都会对于它给出一个实际的主观评价,这个实际的主观评价就是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客观反映。
人类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的生产方式,实际反映了人类作为自然界整体群类相对于对其他动物群类的发展的生存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自身群体的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超越出自身生存要求并凌驾于自然界或其他动物类群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则是反映了人类自身在生产中的分化形成的集团利益,这种集团利益的差别便形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阶级区分。这种人类阶级分化导致的利益斗争在社会生产力变动曲线的影响下改变着已有的生产关系同时形成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变革进步都会释放出蕴藏的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促使变革的都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具有活力的劳动着的人。
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会挣开其束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结果,同时也是一个斗争的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对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上升到政治层面的过程和较量,这种斗争和较量最终在社会公正的价值认同下达到平衡。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单独于脱离社会的生产方式而存在,人们也不可能脱离了生产关系而一味去追求挂在树上够不着的苹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既是在寻求人类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大多数人们对于其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如何使经济增长与人们的价值定位得到统一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邓小平在这方面具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我国的改革一是要发展生产力,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三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在我们这二十几年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寻求经济增长的模式一度迷失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产权改革几乎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大量的国有企业被卖掉,国有经济目前已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不到40%,危及到整个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医疗、教育系统的产权改革危及到大多数百姓的健康和发展;三农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土地私有化又被一些人挂在了口头;劳资矛盾尖锐,就业问题突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大;GDP连年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多数人得到的实惠却增长缓慢,人们的幸福感却日益减低。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改革方向和思路整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的分歧。
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是产权关系的明确,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可以增加人们对财富的责任和欲望,增加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动力,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多余的,私有化是唯一出路;并通过私有化的市场实现完全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另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真正的按劳分配是社会各尽所能激发人们按劳取酬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表现的是各自主劳动的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资源和利益在市场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以期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政治。还有一些人所持的泛生产力论认为,不管采用什麽方式只要经济增长了“蛋糕”作大了参与做“蛋糕”的各方都能从中获益,现实告诉人们这不过是对资本控制生产和分配的生产方式的望梅止渴。
脱离了意识形态的范畴对经济问题的讨论、发展会使人们在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方向把握上的迷失,其结果会使讨论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会使社会增加许多本可避免的矛盾。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因而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因数,而人们的意识形态则是对经济基础的不断地修正,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经历了封建、殖民、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真理那就是“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通过几代人的流血牺牲建立起来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是天生地就十分的完美无缺,但它在人类的发展史和我国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的进步。它和其他社会一样都有一个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和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改革。那麽社会主义改革必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那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同劳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治下的社会共同富裕。假若我们的改革在只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实施私有化的“产权改革”,实现了市场经济下的所谓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形成贫富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对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还有什麽意义呢?在私有化下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和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不管他是以什麽方式产生的都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否定,那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复辟。这种革命即便是通过和平演变的渐进形式实现的,也等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但这样的失败不等于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革命造成的失败。
一个社会稳定、和谐、高效、繁荣的发展是一个多目标交织的平衡推进的过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体现人类对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社会文明的追求;在追求经济成果的同时还要保持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和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在和谐的同时而实现整体社会发展的高效和繁荣。因而胡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本身就属于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经济问题必然会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畴,那麽经济发展问题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打 赏
×
乌有之乡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