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中共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即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中共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即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实现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路径选择,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具多样性。比如,在实践层面上,当代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很广的职业道路选择,每一种职业道路的选择都是人们不同价值取向的深刻体现,不同的人在同样的职业舞台上其态度、动机、做法、结果也有所区别甚至完全相反;在思想层面上,人们所秉持的诸如道德观、政治观、文化观、民族宗教观等也各有己见,并深刻影响着个人言行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些都与人们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可以说,价值取向即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直接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时候甚至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人们向上向善,有利于维护好人们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错误的价值观使人们的行为步入歧途,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更是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与客体属性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变化,这又决定着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这种社会存在还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是有区别的,要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不是要努力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同质化,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关系。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3亿多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也必然有时下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不同的甚至与核心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激荡和碰撞,在矛盾斗争的运动中呈螺旋式地推动着核心价值观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引领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以往各个历史时期都更为多样和复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个人利益至上、物质至上、道德信仰缺失……甚至有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产生动摇,崇尚和鼓吹西方价值观念,陷入民族虚无主义泥沼,各种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价值取向交织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当前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与其他诸多社会价值观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庞大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如下两种主要关系:

一是对立的矛盾关系。社会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主体性和相对独立性,在任何社会,都必然产生一些与时代发展和人民共同利益相违背的价值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与其相对立面的价值观念斗争中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力前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错综复杂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存在不少与之对立的价值观,比如: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权谋私”、“小团体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相适应,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站在了人民利益对立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矛盾关系。

二是非对立的矛盾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只有在开放包容性中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并不排斥价值多样性的存在,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选择过程中确立的。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中,除了一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对立外,更多的价值观并不与其相对立,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通过差异来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统治地位和主导作用。例如:宗教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性质是有差异的,但是,我国宗教界人士严格遵守我国的宗教政策,依法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尊重了差异,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样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形成了非对立的矛盾关系,这样的关系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多样性关系的主要方面。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和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人们形成价值共识,价值认同是前提,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对某种价值观普遍认同,仅仅是价值观本身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还不够,还需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认同并自觉摒弃那些与时代和人民利益不相适应的错误价值观,从而为凝聚价值共识寻求到最大公约数。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其根本前提。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理解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比如:对“自由”的理解,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将自由简单地阐释为无拘无束或其他不利于社会共同利益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这不仅违背了自由的本义,更是危害社会。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自由,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深入分析自由与道德、制度、法律等约束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内核,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建设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

二是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标志。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世代延续的精神内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等古代先贤留给后人们的名言佳句蕴含着永不过时的价值理念,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三是将研读经典著作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文化,要在思想认识上彻底认同,使人们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就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唯有研读经典著作,比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才能找到思想源头,同时,还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去认知,才能将思想源头变成活水生生不息。

认识指导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价值共识,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客观现状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综合利用教育宣传引导、法律法规制度、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从认识层面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科学性的认识,才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到最大公约数,通过正确的认识引领正确的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画好实现中国梦的同心圆。

(作者系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会宣传处干部)

上一篇: 教育部部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下一篇: 法治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