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社会教育是以社会事实进行教育的。如果孩子们看到在社会现实中确实杀人放火者被绳之以法,孩子们就认可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反,如果杀人放火者,逃之夭夭,甚至大摇大摆作威作福,那么,孩子们就怀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内容。同样,在社会中勤劳者,贫困度日,难以温饱;而巧取豪夺,以欺骗投机度日者,却锦衣绸缎、山珍海味,这种现象一旦成为主流,时日积久,勤劳之美德就会被动摇。
还有,同样在官场做官的两位叔叔,一个圆滑,收受贿赂,结果平步青云;而另一位叔叔,清正廉洁,以百姓之苦为苦,时刻为百姓着想,但却官运不亨通,甚至常遭贬谪。一经比较,孩子们在书里所学的要“以人民为中心”,为官要公正廉洁的理念同样会发生动摇。
可以说社会教育是用真实的社会事实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如果这些社会事实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吻合就会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如果社会事实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反,就会遏制学校与家庭教育,使三者教育相互矛盾。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就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周易》与五行生克思维进行引导,从而使社会事实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譬如,《周易·泰卦》就讲,社会处于政治清明之时,即泰卦之时,君子之道则旺盛,小人之道则消减。所以,此时之社会风气就清明公正,君子顺达,小人则受遏制。然而,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如同昼夜之交替,当社会风气由好而坏时,即由泰卦而变为否卦时,则君子之道消,小人之道长,也就是说此时之社会利于小人,不利于君子。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有道指的正是泰卦之时,无道指的正是否卦之时。虽然如此,作为君子圣人仍然坚守正道,宁隐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
五行之生克变化,也能说明事物之常态与变态之异。譬如,春之季,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在常态下,金克木,但由于在春季,木得天时,处于旺盛状态,在此状态下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反克,而处于囚徒之困境。此金与木的关系说明什么呢?说明事物皆有生、发、旺、衰之变化,在不同的处境下与相关事物发生着克与反克的变化。因此,社会事实如果与学校教育相逆,一定要深入研究分析,不能轻易改变价值理念,否定事物之常态,而被变态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当然,对于事物的认识,即使老师会做出清晰的讲解与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但仍然会由于才器之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认识。正如孔子所言:“可与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以立;可与立,未可以权。”才器不同,对事物认识的深浅就不同。孟子也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因此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结合起来,学校教育类于历史教育与理论教育,社会教育则是现实,如果所学之理论不能分析现实指导现实,所学不仅被束之高阁,而且还会成为被称之为“疣赘”的东西。《论语·子张》记载了一句话,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正是说要将所学与现实社会充分结合起来,仅仅依靠博学与坚守志向还是不够的,一定真切的提出与现实相关的问题,并进行思考,才是仁德所在。所以可以这样说,社会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研究与思考,在研究思考现实社会中,检验我们的学习与学术。或者说不能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学问,是没有道德价值的。雷原于益农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