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王喆: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大有可为
中国民政:您如何看待这一年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王喆:在我国,拉动就业不仅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推动产业和企业主体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也要依靠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特别是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的发展来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组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就业、助力就业的重要阵地。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2年,全国社会组织数量从39.7万个增长到约89.2万个 ;截至2022年底,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100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比重约1.4%。其中,城乡基层社会组织达到69万家,吸纳就业810万人。可见社会组织在促就业方面的贡献和作用。
2022年7月,民政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促进就业的大势相适应。
从一年多来的实践看,社会组织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很多社会组织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拓宽就业岗位;有的积极开展线上培训,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很多社会组织通过动员会员特别是会员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宣传推广地方和企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经验和创新作法,为助力就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民政: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开展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给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理念、就业支持带来了哪些变化?
王喆: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特别是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深入基层一线的就业见习机会,使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获取了工作经验,提高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还帮助引导他们向以服务会员、客户和社会公众为中心转换,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正确价值取向。
第二,社会组织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涉及各行各业,在挖潜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动员会员力量,组织开展就业服务、技能大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新创业等活动,帮助年轻人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对促进青年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积极开展促进就业的建言献策。在疫情期间和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社会组织为推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特别是青年就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建言献策,对推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就业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民政:社会组织助力就业不但要让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得去,还要留得住。为了帮助他们能够在岗位上长期稳定发展,社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还需要做些什么?
王喆:通过对青年就业的调研,我们认为,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应在增强就业吸引力、增加就业稳定性和提升就业质量上下功夫。
第一,积极畅通青年了解和融入社会组织的通道。构建开放、信任的社会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造轻松、柔性的组织环境,特别是要在吸引、留住、激励年轻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又适合年轻人特点的措施,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发展的归属感。
第二,大力促进青年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升。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要强化对青年培养使用的主体意识,加强培训,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和明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等措施,全方位搭建青年能力提升平台,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进而反哺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发展。
第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挖掘青年潜能。针对当代青年的就业追求和工作特点,结合社会组织、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明晰的上升阶梯导图,在不断提升青年就业质量的同时,实现社会组织、企业的长远发展与青年的个人发展同步推进。
中国民政:高校毕业生思想活跃、有活力,他们的加入会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带来哪些契机?
王喆:年轻人的加入,有助于社会组织实现创新创造、数字化转型。高校毕业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他们的加入有助于“创新创造”有的放矢、落到实处。社会组织要鼓励支持他们进行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创新,进而帮助社会组织自身实现创新发展。同时,高校毕业生具有知识专业优势,这是社会组织实现组织革新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智能化的引进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组织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知识专业优势,更好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组织工作迈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依靠各类人才,包括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多方面相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应基础和潜质,他们进入社会组织,可为社会组织实现创新发展和管理升级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中国民政: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
王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进一步解决社会组织自身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部分社会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收入有限。而且,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影响,项目支持减少,经费不足。这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拥有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就业吸引力不强。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和推动解决。
第二,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就业发展环境。目前,社会上普遍对社会组织认知不够,导致就业预期不强。很多人认为在社会组织就业既不如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也不像企业有较高的薪酬,加之职业发展空间不明朗,所以,年轻人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意愿不强,人员流动性较大。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广大年轻人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在社会组织工作的积极意义,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地位。
第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就业的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抓实抓细,切实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二是就业政策要与社会组织充分对接并落地见效。对于现行的创业就业租金扶持、技能培训、户籍迁转、档案工龄认定、职称评定等政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见习等补贴政策,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好其在社会组织落地的难点问题。三是完善相关政策。对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或资金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