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在人口年龄构成方面,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其实,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态早在1999年就已经形成,同时产生的还有“9073”形态的整体养老格局。
何谓“9073”?
所谓的“9073”,实际上就是目前我国三种养老模式分布状态的形象说明:我国现有老人群体,90%是家庭自我照顾,即“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即“社区养老”;3%由专业的养老机构代为照顾,即“机构养老”。
“9073”模式的存在,既是中国现实国情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环境所形成的结果。
居家养老
所谓的“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以家庭为单位,在自己家里进行养老的一种养老方式。其优点在于:成本小;离儿女近,更容易享受天伦之乐,更是可以不改变生活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习惯等,更加自由、自主,让老人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但同时,居家养老也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如果老人身体出现突发状况,很难得到及时处理。我国大多数老人家中没有相应的适老化设施,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老人很容易出现摔倒等风险。老年人一旦需要照顾,对于未来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所以什么样的老人适合居家养老呢?首先是自理老人,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还可以顺带帮儿女做一些家务;其次,是家里子女在身边的,至少离得不远;第三,家里有足够空间,或者是老两口有自己的房子的家庭,居住起来不会拥挤的老人。
社区养老
所谓的“社区养老”,是指不离开自己生活的大圈子范围内,以社区日托或全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部分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养老服务模式。
相较于“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的优点在于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照护服务,而且让老人有归属感、认同感。
社区养老一般的选址是在本社区内或离本社区不远的地方,不需要老人花太多的时间去适应,离子女近,子女也可以随时看望老人,随时接老人回家,消除了老人认为机构离家太远的顾虑。
当然,社区养老也存在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养老服务的有偿性质并未改变。一般社区养老都是在人群密集的闹市中,房屋租赁费和成本相对较高,摊在老人身上的费用也不会很低,如果对服务水准存在要求,则整体的费用不会比机构养老便宜。
另外,基于社区改造所产生的社区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让一些老年人活动难以开展。特别是处于城市社区的养老空间普遍较为狭小,老人的活动空间相对比较局限。因此,社区养老一般是适合半自理,且不太愿意离开家,子女也离得比较近的老人,又或者是独居老人。
机构养老
所谓的“机构养老”是指老人进入到养老院/老年公寓进行养老,享受养老机构里面的24小时服务。
在目前的中国,大部分的老人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样的养老模式,而且现今的养老院服务确实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还有入住养老院多少都会有要“服从一些管理”的元素,这对喜欢自由自在的老人来说,有点不习惯。
还有,入住到养老机构,也有可能让儿女有“甩锅”的机会,会让儿女忽略他们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存在即合理,机构养老的模式,解决了目前中国“421家庭”的养老痛点,老年人需要照料时,谁来照料的问题。
而且养老机构,大多数在郊区,规模也较大,一般来说环境和条件都相对较好。如果有医院或其他医疗设施做支撑,其实养老机构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入住养老院,高龄、失能、失智的老人照护,其实个人更推荐,首选机构养老,因为所有的养老服务,相对完善;还有就是脾气相对古怪一点的老人,和家里确实相处不了的老人,也适合入住养老院。
旅居养老
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选择在不同的季节,挑选不同的地方小住,慢游细品,以达到健康养生、开阔视野的目的,是一种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养老方式。
传统的养老模式皆有地域局限性,这种养老模式把旅游和养老结合了,很多人会向往这种随遇而安的养老方式,
但毕竟旅居养老还是需要很多的经济支撑的。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旅居养老模式。冬季避寒,夏季避暑、依靠不同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达到养身、修身、康养的目的,古城古镇、宗教修禅、农事体验,乡村特色不同的生活都可以体验。与旅游不同,这种是“慢游”,沉浸式的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虽然这种旅居养老模式满足了大多数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但更适合经济条件好、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的老人。
看了这么多养老方式,你更中意哪一个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