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剧照
蔡京人物简介(蔡京书法)
通过《水浒传》我们知道了蔡京,而且知道他是“六大奸臣”之一。那么重用他的宋徽宗,不仅残害梁山好汉,后来间接引发“靖康之耻”,肯定是昏君无疑。
但也有些人指出蔡京是王安石的铁杆支持者,政策上也大幅延续了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宋徽宗并不是傻子,他重用蔡京就是为了改革北宋经济。
抛开其他不谈,“奸臣”蔡京的经济改革究竟如何呢?
我们统计古代GDP都习惯以“多少两银子”为单位,但实际上普通百姓真正使用的货币还是铜钱。历朝历代的铜钱成色都不相同,这取决于经济情况。
北宋由于经济发达,铜钱铸造上就比较讲究,原材料采用铜、铅、锡等金属。这样一枚铜钱,经过矿石开采、运输、铸造、税收等过程,基本是“费一钱成一钱”。
也就是说花1块钱的成本才能造出1块钱的铜板。
这样的造钱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于是有人开始铸造当十钱。当十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铜钱,1枚等于10枚铁钱。最早起源于南北朝的南梁。
由于南方铜钱流通量过少,梁朝逐渐产生了铁钱,可铁钱造价太过便宜,容易造成钱币泛滥,于是梁元帝发明了当十钱。
到了宋代,铁钱再度泛滥。四川人发明了“交子”这样的纸币,中原地区则恢复了当十钱的铸币政策。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当十钱比普通铜板大不了多少,一枚铜板成型是“费一钱成一钱”,当十钱可是“得息四”。也就是说花6毛钱就可以造出价值1块的当十钱。
在古代没有固定的造币厂,只要有铜矿、有钱模就可以造钱。出于盈利的考虑,大家自然都愿意造当十钱。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不仅如此,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造币商人减少了当十钱中铜的占比,加大了铅与锡的比重。后两者占比较大的话就会造成钱币脆不可用。
你能想象吗?辛辛苦苦挣来的一个月工资刚拿回家里,纸币就自燃了……这会引发严重的民生问题!
对此,蔡京的政策是大力打击,中原至沿海地区坚决取缔当十钱。蔡京在宰相任上几次罢免又被复用,但货币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甚至他也曾在全国推行过“交子”,后因为怕纸币泛滥给取消了。
盐和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代政权都会垄断这两种物品的专卖权,以获得巨额利润。
宋朝初期,茶叶政策采用官府采购,商人从官府进货后再于市场上销售。但是后来,商人便绕过官府直接从茶园进货,“官购商销”的政策逐渐消失。
蔡京上台之后,坚决恢复“官购商销”的政策。奈何其中裹挟的利益巨大,触犯了庞大的利益群体,导致蔡京几次努力均已失败告终。
后来他改变策略,茶商可以直接从产地采购茶叶,但是采购需要购买官府的许可证,甚至连盛茶叶的筐都必须从官府购买。通过这种曲折的方式,对已经废弃的“官购商销”政策进行弥补。
盐政改革所面临的局面就更加严重了。宋代的食盐专卖政策就是“官搬官卖”,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别说官员监管了,已经到了无盐可管的地步。
宋代之前,中原地区多以吃池盐为主。但北宋几次洪灾将解池为代表的池盐产地给冲坏了,再加上农业技术发展,百姓可以通过海水提盐,造成盐政专卖的管理真空。
蔡京的政策主要针对海盐,他参照茶叶政策主动废除了“官搬官卖”,而是通过商人从政府购买经销许可证(盐引)的办法增加收入。
宋徽宗是昏君但不代表是傻子,他之所以宠信蔡京就是因为后者能搞钱。
经过多项经济政策之后,北宋的实际财政收入并没有增多,因为蔡京要求茶引、盐钞等收入由中央直管,地方不允许节流。这些钱源源不断送到了京师,问题是到了京师也没有存入国库,一箱箱税银随着大道拐入了皇宫内库。
试想,有这样一位“印钞机”哪个皇帝不喜欢?精明一世的乾隆也免不了在晚年宠信和珅,也是类似的道理。
蔡京另一方面的“精明”在于变化。王安石变法颁布之后没过几年便被废弃,并不是说他的变法不好,而是触犯了大量了既得利益群体,引发对方疯狂反击。
蔡京也面临这种情况,甚至也被罢过官。但每一次重新崛起之后,蔡京就修改自己的经济改革政策,甚至做到了“十年三变”,让下边的官吏与百姓晕头转向。
可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变化,让对立面越来越少。最主要的是皇帝得到了实惠,成为坚定的“改革派”,自然任何人对蔡京的攻击都被化解了。
尤其是他发明的“许可证制度”(盐引、茶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描写明代时期的网络小说,躲不开的就是商人的“盐引”专卖权,可见蔡京设计的前瞻性。
如果从熙宁三年(公元1071年)开始算,蔡京宦海沉浮了50年,把持权柄近20年,直到自己80高龄了仍“无去意”。与他的偶像王安石相比,蔡京的职业生涯相当长,也保证了变法改革的“寿命”。
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经济改革有诸多可取之处,但蔡京对官员严苛的考核手段,还有纵容皇帝骄奢淫逸,都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北宋灭亡埋下了伏笔。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参考资料:《大宋帝国三百年》、《宋朝果然很有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