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苏绰对宇文泰所说的治国当用贪官是今人伪作,但苏绰治国确实不走寻常路,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苏绰的上位颇有些传奇色彩,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苏绰与宇文泰的对话(苏绰定律)
东西魏分开后,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以周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治国理政。
宇文泰跟周惠达商量事的时候,周惠达的应对总是那么得体,宇文泰很满意。但时间久了,宇文泰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当自己问的事周惠达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他都请求出去一会,回来后总是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见解也高人一等。
宇文泰好奇心上来了,他知道周惠达一定不是出去撒泡尿或者休息一会大脑就灵光了,他的背后肯定有高人。
于是,当周惠达再一次故伎重演的时候,宇文泰冷不丁问:是谁帮你出的主意?
周惠达倒也老实:苏绰。
周惠达是个厚道人,既然已经把苏绰抬出来了,又何妨在丞相面前美言几句,于是周惠达又把苏绰大大夸奖了一番,连口称赞苏绰有王佐之才。
何谓王佐之才?诸葛亮、王猛之谓也。
原来是苏绰,哦,这个人我知道。宇文泰对苏绰居然多少还有些印象。
原来,苏绰出身武功名门望族,在关中地区苏家人才辈出,萧宝夤造反时高低不跟着胡闹的苏湛是苏绰的本家兄弟。
苏湛离开萧宝夤后归隐家中,不久病故。
苏湛的弟弟苏让是宇文泰丞相府的属员,后来出为卫将军、南汾州刺史,宇文泰为他送行的时候,说了几句过年话:你们武功苏家是名门世族,人才辈出,你走了是我府上的一大损失,当然你升职我替你高兴,看看你们家还有谁是可造之材,可以到我这里干。
宇文泰客气话说完,苏让还真当真了,当即举荐了从弟苏绰,说苏绰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有平定天下之志,实乃不可多得的经世之才。
宇文泰笑着点了点头。
不久,苏绰到大行台府报到,成为府中众多郎中的一员,至于苏让对苏绰的夸奖,宇文泰并没有当回事,是亲三分向,自己人说自己人好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宇文泰姑且听之,姑且不信之。
转眼一年过去,苏绰不显山不露水本本分分地打理本职工作,宇文泰慢慢地把他忘了。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苏绰确实了不起,行台府的同僚们时间长了都知道苏绰有学问会办事,所以遇到事都想听听他的看法,而苏绰给出的解决方案总是那么可行而有效,久而久之,“有事找苏绰”成了行台府下级属员的共识,所以,领导虽然不知道苏绰这个名字,苏绰在群众中却积累了不少的人气。
甚至,苏绰制作的公文格式成为大行台府的公文标准格式。
行台尚书周惠达是苏绰的顶头上司,对苏绰的意见非常重视,事实上,苏绰确实帮了周惠达不少忙。
帮人就是帮自己,当然,这个被帮的人一定得是厚道人。
碰巧,周惠达就是个厚道人,所以,苏绰的春天很快就来了。
在周惠达的推荐下,苏绰从行台郎中升为著作佐郎,著作佐郎作为著作郎的副职,主要从事文字工作,算是高级秘书之类。
不过,此时宇文泰只是把苏绰当做了能员干吏,还是没有真正发现苏绰的厉害,苏绰在新岗位上依然踏踏实实地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之事,任劳任怨。
对苏绰而言,升为著作佐郎实际上成了领导身边的人,如此便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碰巧苏绰就是个又准备的人,很快,机会便不期而遇,苏绰想不出头都不行了。
某日,宇文泰有点闲,便邀众大臣一起到长安郊区的昆明池搞点休闲娱乐活动比如钓钓鱼什么的,当大家前呼后拥地走到长安城西汉故仓库遗址的时候,宇文泰忽然问大家遗址的有没有什么故事,令宇文泰失望的是,武将们不知道就算了,那些号称饱读诗书的文臣们竟然也没有人清楚。
这时候有人小声嘟嚷道:要是苏绰在这里就好了,这事一定难不倒他。
越是不懂的东西越要弄明白,这是宇文泰的性格。大家在此休息片刻,马上传苏绰。
果然,苏绰不负众望,全面具体地给大家普及了仓库遗址的来历和历史变迁。宇文泰既惊讶又高兴,想不到苏绰如此博学,于是话锋一转又问起历代兴亡故事,苏绰还是对答如流。
宇文泰兴奋了,让苏绰跟自己并马而行,边走边聊,等到了昆明池,还是意犹未尽,也顾不上钓鱼,当即下令打道回府,让众人着实目瞪口呆。
苏绰随宇文泰走进丞相府邸内室,两人一问一答继续深谈,苏绰侃侃而论治国之道,宇文泰听着既新鲜又有营养,都听得入迷了,说话耗人精力,累了,宇文泰就躺在床上继续听。这一刻,忘记了尊卑上下。
苏绰讲的帝王之道,却不完全采用儒家的学说,更多地掺入了申韩之术。
在治国上,儒家讲王道,讲仁爱,申不害主张帝王用术驾驭百官,韩非子醉心于严刑峻法,孤立起来哪一套方案都有缺陷,但是三家糅合在一起,结果就不一样了。
对百姓要仁,帝王和百官要爱护百姓,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但仅仅对百姓宽容是不够的,宽容无度容易演变为纵容,要制止犯罪仅靠德治是不够的,必须严明法令,依法治国,而法令需要各级官吏来贯彻执行,歪嘴和尚念经经文再好都能念歪了,所以整顿吏治非常重要,帝王不能不相信官吏,但也不能过分相信,要让官吏们有畏惧感,这就是帝王之术。
苏绰认为为国之道即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一只手拿着大棒子,一只手拿着胡萝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太新鲜了。过去宇文泰向大儒或耆老们请教治国之道,得到的答案总离不开仁政爱民或者无为而治,道理光鲜,实施起来却如老虎啃天无从下口,而今日苏绰所言,才真真是治国之精髓。
听得兴起,宇文泰从床上爬起来,整理整理衣服,正襟危坐,几乎跪坐在床席上,用崇拜的眼神望着苏绰,仿佛要把苏绰的每一句话都记到心里,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东方出现了鱼肚白,他们才发现一夜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宇文泰本就智谋过人,曾经是贺拔岳最重要的幕僚,加上主政原州夏州的经历,因此更加体会到苏绰所言为至理。
上朝后,仍处于极端兴奋状态的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乃奇才,我要把政事都委托给他。
周惠达连连称是。
周惠达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真心替苏绰高兴,更为宇文泰高兴,毕竟人才难得。
当天,宇文泰即下令升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军机要务,从此苏绰进入西魏最高层决策中心。
苏绰没有辜负宇文泰的期望,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了诸如文案程序、会计报销制度和户籍管理办法等制度。报销涉及到国家财政支出,户籍直接决定国家财政收入,两个办法的实施主要针对西魏不太富足的国家财政,从流程上消除财政漏洞,把该收的钱收上来,不该花的钱砍掉,以此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从主政关西开始,宇文泰就立志建立一个清廉政府,西魏地广人稀,经济底子薄,如果像东魏高欢那样任由官吏们贪污盘剥,老百姓还能活得下去吗?
他不是光嘴上说,而且身体力行,对于贪污不法行为,从严从快处理绝不姑息,他的娘舅表弟秦州刺史王超世骄横霸道,贪污受贿,宇文泰毫不客气地奏请朝廷将其赐死。
大丞相这种六亲不认的工作作风震慑了西魏官场,西魏政治走向清明。
相比较而言,东魏官场要黑暗得多,高官权贵们贪污受贿已经成为潜规则,不贪不受的人凤毛麟角,对此高欢不是不清楚而是没办法,大家跟着自己风里来雨里去过着刀头上舔血的日子,不能管得太严,逼得太紧他们就该叛逃了,反正西边的和南边的都在招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高欢有高欢的难处,但以高欢的精明自然知道政以贿成的结局,所以一直在寻找时机,很多事时机选择正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功败垂成。
这两年东西正面大规模冲突不多,但两魏的宣传战一刻也没有停过,谁是正宗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美化自己弄臭对手是宣传工作的目标,魏文帝下诏罗列了高欢的二十项大罪,声言要御驾亲征,跟宇文丞相一起扫除奸臣。
高欢也不示弱,发出檄书,称宇文黑獭、斛斯椿为乱臣贼子,声言将分命诸将,领军百万,刻期西讨,将盘踞关中的军阀割据武装予以消灭。
双方都是嘴上硬,暂时还没有实质性的行动,高欢忙着巩固南北边防和收拾国内异己分子,至于宇文泰,以西魏目前的国力,更不具备大举东征的可能。
但是,高欢从来没有忘记宇文黑獭,宇文黑獭也从来没有忘记过高欢。
他们说:我们一直在准备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