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变法
【二十六回】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变法(张居正变法失败的原因)
编者按:
明朝在建国初期的朝气持续了70多年,张居正变法,到了嘉靖与隆庆年间,明朝已经出现了诸多乱像,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明王朝的财政危机。明朝经历了中国其他朝代都没有经历过的局面,那就是工商业的彻底崛起对当时的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上明朝在北方边境与蒙古势力的长期对峙,给帝国带来持续的压力,逼迫明朝朝廷做出改进与谋求自强。万历初期的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在中后期一次志在千里的改革,张居正给王朝开辟的药方渗透到了诸多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张居正变法,特别是税制的改革对之后的历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既顺应了商品经济活跃的需求,也为明朝的行政效率提供了益处,然而张居正的改革最终没有彻底坚持下去。
张居正变法失败的原因
张居正与王安石的命运是相同的,但是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加深人们对相同东西的认识。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但是,皇权愈是集中,愈是需要得力的辅佐力量,于是就产生了皇帝的秘书班底的内阁,按照专制主义制度的常规,内阁的权力是很渺小的。阁员由皇帝任命,皇帝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下诏斥逐,诏书下达,当日即须出京,张居正变法,不得逗留片刻。内阁权力的主要表现是首辅的“票拟”权,即代皇帝起草诏谕。但是,在皇权因为某原因遭到削弱的条件下,内阁的权力,特别是内阁的首辅权,会得以膨胀,实行宰相权,乃至凌驾于皇帝之上。因此,内阁是明代的政治枢纽,也是权力争夺的中心。
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取得了候补阁员的资格。
张居正变法内容
在十六世纪,东方与西方都掀起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巨变,东方帝国明朝在张居正的带领下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而西方则在基督教的带领下开始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然而这同一时期的两大改革却结局迥异,张居正的改革举步维艰,他死后改革以失败告终,明朝重新笼罩在封建制度的阴霾下,而西方却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走向工业革命,实现近代化。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令人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出这种差异呢?
改革领导者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主要原因。西方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固然优秀,然而张居正亦是大明王朝最伟大的首辅,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将张居正与宗教改革中的任意一位领导者进行横向对比,他的个人能力都是碾压的,然而致命的是,同时期明朝能拿的出手的改革家似乎只有张居正,张居正变法,而欧洲却有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门诺·西门斯等一众人士。而这正是两场改革结局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两场改革的力量悬殊巨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