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正史的角度,楚国是蛮夷,或者说是主要跟蛮夷打交道的国家。“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楚国人(楚国人把装珍珠的盒子装饰的很漂亮是因为)
因为我国传下来的正史叫春秋,抑或叫春秋左传,是鲁国的国史,这就站在了鲁国的角度,或者说是中原人的角度来看的。
要是楚国的国史流传下来了,这视角可就大不一样了,简直就是一部光荣的奋斗史。
开局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穿过荆棘,开发山里的森林,就是拓荒嘛。
过程就是“随以汉东诸侯叛楚”,“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突破重重围困和封锁,一步一步发展。
那么,进入春秋时期后,楚国人是怎么看自己将来的劲敌晋国人的呢?
公元前627年,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说:“晋人无信”,这大概就是楚国人(或者说众诸侯吧)对晋国人的认识。(不对呀,晋国不是有退避三舍的诚信吗)
为什么这个楚国人会这么说呢?
我想,可能是被晋国欺负(骗)了太多次了吧。
01第一次非正式的晋楚会面
这事还发生晋文公流亡期间,公元前637年,当时的晋文公还不是晋国国君,而是晋国的一个流亡的公子(很可能是被通缉的状态)。
所以这次的晋楚会面不算是一个正式的会面。
楚成王招待了当时的晋文公,席间问他,“你若返国当上了国君,怎么报答于我?”
晋文公当时的回答是“若两国遇于中原,我当避君三舍,若君还是相逼,那我就要与君周旋到底。”
这回答可是绝了吧。
要我们看后面的历史,晋文公果然退避三舍了,多诚实的孩子,咋还说晋人无信呢。
可是,要想想,在当时,为什么这次的会面是晋楚两国的第一次非正式的会面,甚至,这次的会面还可能是两国第一次的会面。
因为,当时的晋国一直在西部北部经略,势力还没有过黄河(黄河以南没有晋国的发展空间了)。而当时的楚国虽然灭了江、黄,把手堪堪伸到了郑国,也在向淮河中游发展,但后方不稳,“随以汉东诸侯叛楚”,老根据地汉水周遭的小国在随国的鼓动下早饭了,而且向中原的发展也不是很顺利,先是遭到了齐桓公的压制,后是碰到了宋襄公的挑战。
在时人看来,晋楚两国遭遇于中原的几率还是小小的。
然而,风卷残云,大浪淘沙,是冤家总会聚首。
02第一次正式的晋楚会面
没想到是在战场之上。
公元前633年,机缘巧合,晋文公获得周王室的赏地和首肯,“晋于是始启南阳”。(同年,秦、晋伐鄀国,楚国去救援,不知道算不算一次的晋楚会面,反正结局是楚国被秦国玩弄)
第二年,齐国欺负鲁国,鲁国到楚国搬救兵,齐楚之间隔着宋国,宋国这就躺枪了。
楚国伐宋,晋国救宋,爆发城濮之战。
先轸不讲武德,打的楚国一脸懵逼,具体见鹰派大佬,就是喜欢搞事情。
03戏剧性的战争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
第二年,晋国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设伏,全歼返程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
要说这秦国对晋国的帮助也是大大的,奈何还是被伏击。
同年,先轸去世。晋楚汦水之战(压根就没打,但是舆论上是晋国打赢了,我也是无语)。
事情是这样的。
晋国派阳处父入侵蔡国,楚国令尹子上(斗勃)率军救蔡,与晋军夹着汦水对峙。
阳处父压根就不想打,想撤兵又怕被追击,就派使者到楚军去说,“您如果想打,我就后退三十里,您可以安全渡河摆开阵势,什么时候开战悉听尊便。如果您不想渡河,那麻烦您后退三十里,能让我安全渡河。不能都在这干耗着,没啥好处。”(又玩退避三舍的梗了)
楚国令尹子上(斗勃)想渡河,但是大孙伯(成大心)说“不行。晋人无信,若等我们半渡而击,悔之莫及,不如让他们渡河。”
这样的话,楚国就要后退三十里了。
戏剧这就发生了。
楚国军队刚开始往后拔,阳处父就到处宣传说“楚军逃跑了”,然后晋军也回家去鸟(因为阳处父压根就不想打)。
这……
楚军也就撤军了,因为他们来的任务就是解除蔡国的困境。
商臣(楚穆王)便向楚成王进谗言,说子上接受晋军贿赂而避战,这是楚国的耻辱。楚成王遂杀子上。
楚国是丢不起这人吗?晋国自己都没觉得啥呢。
子上想要渡河,成大心(子玉之子)不同意,他认为晋人没有信用,如果等我们渡过一半时迫击,就会大吃败仗。不如让晋人渡河。于是楚军后撤三十里。晋军却不渡河,阳处父四处宣布说楚军逃走,然后率晋军返国,楚军亦归楚。
当初,楚成王欲立商臣(楚穆王)为太子,子上不赞成。子上率军返楚,商臣便向楚成王进谗言,说子上接受晋军贿赂而躲避不战,这是楚国的耻辱。楚成王遂杀子上。
不过,从这个事来看,成大心说晋人无信完全是能站得住脚的,让天下人都见识了一下,晋国的风评也确实不佳。
反正楚国吃这种亏也不少了,还是太老实了,“老实人”。
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