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迅速平定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以及南明政权,接手了明朝的疆域坐拥汉地十八省。但是此时清朝内外并不安宁,外部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武装势力崛起,内部由于前明的土司制度造成了“国中之国”现象,严重威胁着满清新生政权。
大小金川之战种族灭绝(大小金川之战真实历史)
基于此,清朝统治者决心通过武力简单粗暴解决内外威胁,当时的八旗军横扫东亚战力爆表,再加上热兵器红衣大炮的加持,清军摧枯拉朽般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都纳入到了中央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内部也成功改土归流,并在大小金川之战后扩张进入尾声。
八旗军
谈到大小金川之战,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历史根源,即明朝时期南方各省存在或多或少由少数民族武装政权控制的“化外之地”,而当时的明朝政府无力解决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难题,但又需要名义上的国家统一,所以就保留了一个表面上的地区统治权,实际上由各族群自治,这些族群首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土官。
位处四川境内的大小金川地区就是这样的“化外之地”之一,直到被清军的铁骑触及时,清朝统治者决心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此类历史遗留的疆域问题。
大小金川之战是清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征服较为激烈的区域,大小金川之战结束后,也标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山区飞地彻底消灭,同时也暴露出了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深刻警示。
金川县地形
区区几万人口的山区,清廷花了30年的时间,60万大军,七千万两白银,损耗不亚于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国战,直接导致了清朝中期的对外扩张战略终止并趋于守成,可谓痛的领悟。
纵观古代中国各朝疆域,大都是在传统汉地十八省的面积基础上略有增减,很少有能够触及到深层次的地理广度。原因何在?一张中国地形图即可一目了然。
西北过了陕西即达黄土高原,西南抵达四川即见云贵青藏高原,北边入内蒙就能够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荒漠,东面和南面又有浩瀚的大海阻隔,即便是像汉、唐这些大一统帝国具有开拓边疆的实力,可从西南,西北和东北做入切入点,但也无法逾越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天然桎梏。
中国地形
由此可见,中国的地理地形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满清在将蒙古、新疆、西藏纳入到帝国版图统治之后,疆域已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边界已经扩张到了中国地理的极限,也是中国地利优势的最优值,按照当时封建王朝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来看,是很难再逾越地理屏障去实现对外扩张的。
从明末的内部统一战争,到对外开疆拓土之战,清朝陷入战争的泥沼达百年,无休止的战争令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幸赖清初人口激增和摊丁入亩等政策的改革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财政的赤字。据史料记载,仅乾隆时期的战争花费就突破了一亿五千两,相当于清朝五年整的财政开支。
一场小小的大小金川之战就花了七千万,什么概念?坐拥数百万公里的准噶尔帝国被灭国也才花了不过三千多万两白银,一个大小金川的花销都够灭噶尔两次国了,大大超出了乾隆的财政预期,直接把乾隆的工程性财政支出计划给打乱了,财政压力持续了好几年才缓过来,除了经济上的压力,在山地高原作战,后勤补给更是个兵家痛点。
列国朝贡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凭借武力征服一个区域不难,难的是能够长久稳定统治,尤其在这样一个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上,生存着数十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文字,如果只征而不能服,就会留下极大的统治隐患,这也是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
清帝国在开疆拓土伟业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随着拓边事业的进步四夷宾服,包括中亚、东南亚纷纷被纳入到了朝贡体系之内,与此同时帝国内部矛盾积累也在加剧,急需与之配套的战略调整,以及行之有效的政策落地,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的长治久安。
乾隆皇帝
可以看到,此后清朝的国策更偏向于经营守成,以此来进行内部消化同化,逐渐泯灭了向海洋深处的探索欲,甚至再无当年争当陆战霸主的雄心,逐渐安逸内敛,自上而下都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之中。
大清帝国在闭关锁国之际,与此同时西方正如火如荼展开一项更伟大的运动,昭示着海权时代即将来临,为后来的西方叩关埋下了伏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