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韩非,大才也。李斯几乎是以恋人的眼神看他。
韩非之死(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但是,韩非终究没有像李斯那样,一展宏图才学。
很多人觉得韩非是有气节的,为孱弱的韩国,守节赴死。这完全符合传统忠君爱国的主流意识。
有人说,韩非死得壮烈啊,是不侍强权。只是,韩非到底死于什么呢?他的死,到底是死得其所,还是轻于鸿毛?
前段时间,看过以大仁政和小仁政评论《大秦赋》的,现在也不妨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韩非之死,是大道,还是小道呢?
所谓大道,是符合客观规律,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是顺应时势。
就战国而言,统一,便是大道。
韩非之所以没有像李斯一样,从稷下学宫毕业就择秦国侍之,是因为韩非乃韩国公子。仅这一身份,就禁锢了韩非的命运走向?其实,仔细想来,真正禁锢住韩非的,还是韩非自己。
其一,李斯早就言明,战国七雄,不过乃周之藩王而已,从历史角度讲,七国乃一国也。只不过制度的问题,分封做大,尾大不掉而已。这一点,在韩非的著述中,早已分析得透透的,并且,也是根据这一分析,得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策略。
因此,在洞明时势这一点上,韩非甚至比李斯看得更透。只是,一旦落到自己身上,便呈现出“吾乃韩国公子”的狭隘。
其二,韩非更像是一个心怀悲悯的救赎者,一个明知不可为还为之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才学当世无双,但是,这样的才学却用在了不合适的地方,结果就是把自己逼到了穷巷。他的孤独,可能只有秦始皇懂得。
你看,当秦王用经济战,使得各国流民入秦,韩非看清其中利害,但其能做的,不过是慷慨陈词,告诉流民:我韩非就是变卖家产,都要让大家吃饱饭!
这是怎样的一个韩非呢?让百姓吃饱饭,不是荡尽一个人的家产能做到的!这是政治幼稚。
或许,也正是这种政治幼稚,韩非坚守了自己“韩国公子”的底线,而没有像一个政客那样,看到天下大道。
如若韩非能像李斯那样,拥有一个优秀政客的素养,或许,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天下大道面前,一己之原则,不过尘土矣。
韩非之死,死于所谓的原则,死于惘顾大道。
正如秦国的统一战争,涉及了大仁政与小仁政的抗辩。看到战争破坏性,一般为眼前的民生执言。而看到历史前进的,则是以更大的民生来观照。
就韩非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小仁政的倡言者,无论是“存韩”谏言,还是其合纵列国,都显示了韩非实际作为与思想观点的巨大割裂。
而造成这种割裂的,就是其坚守的“韩国公子”的原则。这一点,李斯多次对其晓以大义,都没有成功。
原则之害,久矣!
我们也一样,总是在不断强调自己的原则,殊不知,很多时候,有些原则,却成了禁锢。有些原则,不过是心里没有底气,不过是唬唬人的虚张声势。然后,你以为自己是英雄,自己是气节凛然,而旁人却在哄堂大笑,笑你傻子。
韩非本可以在强大的秦国,一展身手,一展毕生抱负。当他吃下毒酒,临终悲戚:
我韩非,已虚度四十五载!
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沉溺在那贫弱不堪的韩国?为什么不去做一番更加利国利民的事业?
曹操有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你韩非子,并不是无枝可依啊。
你可笑的“韩国公子”的原则,最终一定会败给滚滚向前的历史,败给历史的选择。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这是常态。
如若看清,你便是高人。而高人,不会太执着于很容易被摧毁的原则。
要知道,很多时候,你的原则,真的只是你一己之执念,他人没有时间去在意,更没有时间去论证它的合理性。唯一能论证它的合理性的,只有通过遭遇规则,遭遇规律,才能得出结论。
可以看到的是,一己之原则,是处于生物链最底端的。
而后是规则,规则是权力的象征,是约束一己之原则的,就像韩非,他的“韩国公子”的原则,碰上秦始皇的“不能为秦国所用,就只能杀之”的人才竞争规则,就瞬间化为乌有。
最后是规律,即所谓大道,谁也无法阻挡统一之大道。因为统一,才能给人类以最大之利益。
韩非之死,实为痛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