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很多地方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那么,到底是哪一个省的战斗打得最凶呢?是革命的风暴中心武汉吗?还真不是,在辛亥革命期间,战斗打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陕西省,宣统皇帝都退位了,他们还在打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辛亥革命时期的陕西战事。
(一)
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三军指什么)
在三秦大地上播下革命火种的是陕西蒲城人井勿幕,井勿幕本身就是非常传奇的人物。
井勿幕年纪很轻,他生于1888年。13岁的时候,由于家道中落,经人介绍到重庆的新式学堂读书。1903年,年仅15岁的井勿幕在哥哥井岳秀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
井勿幕在日本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同盟会,成为了一名革命者。1905年,17岁的井勿幕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随后,他就奉命回国,到陕西开始创立革命组织。
井勿幕
17岁的人要挑起一个省的革命重担,这听上去够传奇的吧?陕西不比沿海地区,这里十分的封闭保守,没有几个人明白革命的道理,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要完成启蒙并且发动革命的任务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但是,十七岁的少年井勿幕四处奔走,到1906年初,他竟然发展出了三十多名同盟会会员,1906年春末,同盟会陕西支部第一次大会就在三原县秘密地召开了。
此后,同盟会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他们开始注意吸收陕西新军和江湖哥老会以及刀客等成员参加,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到了1910年,陕西新军的低级军官钱鼎、张钫以及哥老会的龙头老大万炳南、张云山等人都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成员。
陕西省的革命之火就这样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给点燃了。
1911年,井勿幕到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赶回到西安,开始筹备西安的起义。
很快,他就和陕西新军以及哥老会中的革命党人在一起定下了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的计划。
起义计划定下来之后,消息就逐渐地走露了出去,“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清廷的西安将军文瑞以及署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耳朵里,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文瑞和钱能训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不给新军官兵发子弹,防止他们造反。
因此,10月6日,起义就没有能够顺利进行。
然而,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了西安,整个西安城立刻陷入了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10月17日,革命党人重新制定了起义计划,约定10月29日起义。可是,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起义的风声又走露了出去。
文瑞和钱能训急忙采取措施制止。他们计划把陕西新军调出西安城,调兵的时间定在了10月23日。
陕西新军当时只有一个混成协,下面有两个标(相当于团)。这其中第一标第二队,第二标第三队之中革命党人最多,如果被调走了,那起义自然就泡汤了。
10月21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钱鼎、张钫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提前起义。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官职很低,只相当于排长,恐怕难以号令三军。于是,钱鼎提出请二标一营管带张凤翙(发音为“会”)来主持大局。可是张凤翙根本就不是同盟会的会员,从来与革命党都没有什么接触,临时请他造反,他会同意吗?
钱鼎决定试一试,当天晚上他和张钫找到张凤翙谈话,没想到张凤翙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于是,他们就决定,明天开会,共同商议起义大计。
(二)
第二天,10月22日一大早,张凤翙、钱鼎等人在城外的林家坟召集会议,哥老会的人也参加了。在会上,大家一致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并且一致推举张凤翙为首领。
张凤翙
陕西汉子说干就干,当天中午11点钟左右,起义就爆发了。
湖南长沙起义也是在10月22日爆发的。长沙起义在22日早晨开始,而西安起义在中午,两地可以说都是武昌起义后第二个揭竿而起的省份。
张凤翙首先指挥新军士兵到城里的军火库去夺取枪支弹药。士兵们拿着棍棒冲进军火库,砸开库门,拿出武器武装了自己。随后,哥老会和刀客的人也纷纷涌入城内,起义的枪声打响了。
在城内的清军巡防营士兵无人敢于抵抗,纷纷逃散。陕西巡抚钱能训慌乱之中想要自杀,不过连打自己两枪都没打死。结果起义军士兵俘虏了他,随后将他礼送出境。钱能训后来在北洋政府混到了国务总理的地位。
巡防营虽然溃散了,但是,西安是有满城的,城内有五千八旗兵,他们在西安将军钮钴禄·文瑞的指挥下仍在负隅顽抗。
革命军向着满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对于陕西的革命军来说,尤其是在那些哥老会江湖人士的心目中,革命就意味着反满,杀光了满人革命就算胜利了。所以,他们对八旗兵毫不留情。而八旗兵也认为汉人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也拼命死战。
双方激战了一天一夜,起义军始终无法攻破满城。到了23日下午,起义军终于把大炮运到了城下,随后轰破了城墙,蜂拥而入。
起义军入城后,满城内又发生了激烈的巷战。西安将军文瑞见大势已去,投井自尽,旗人的妇女老弱也纷纷用各种方式自杀,男丁们则依然拼命抵抗。起义军由于政治水平不高,盲目仇满,所以对旗人实行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戮,大约有两万多满人被杀,可谓是血流成河、尸横遍地。西安之战绝对是辛亥革命中满人伤亡最大的一次。
到23日夜晚,战斗终于结束了,西安起义胜利了。
胜利后的革命党人就忙着筹建自己的政权。他们不知道新政权新军队应该叫什么,最后定下来军队叫做“秦陇复汉军”,政府就叫“复汉军政府”。
接下来就该安排官职了。革命的播火者井勿幕主动谦让,不肯担任最高职务。不过,其他的人尤其是哥老会的各位龙头老大却不客气,你争我夺,不肯罢休。结果,复汉军政府就变得十分奇葩了。别的地方军政府的一把手就叫都督,可是西安这里冒出了六个大都督,上面还有一位大统领以及两位副大统领。
职位最高的大统领是张凤翙,两位副大统领分别是钱鼎和万炳南。六位大都督则是兵马大都督张云山,粮饷大都督马玉贵,军令大都督刘世杰,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西路征讨右翼大都督万炳南,西路征讨左翼大都督韩福祥。
这些职衔都带有一股浓厚的戏曲评书味道,说明了陕西的革命者们文化水平实在是不算高。
革命也胜利了,官职也封完了,是不是今后就可以安享太平了?大家都没有想到是,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头,更加激烈血腥的战斗还在后面呢。
(三)
在西安起义的时候,有一个人离开了陕西,匆匆忙忙地赶往了甘肃兰州。他的名字叫多罗特·升允,是前任陕甘总督。
升允原本一向是以开明通达著称于清朝官场的。在大多数清朝官员愚昧保守,顽固抵制新生事物的背景下,升允对于各种洋务新政十分热衷。他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办学堂、开工厂、修铁路,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兰州的铁桥就是升允任陕甘总督时建成的。
然而,被公认为开明派的升允在立宪问题上却是绝对的保守。他公开反对立宪变法,认为这是要夺走大清的江山。
陕西巡抚升允
在宣统年间,支持立宪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极少有人敢于公开反对。升允身为封疆大吏,公然反对立宪,必然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结果,朝廷不得不免去了他的职务,升允随后就到西安闲居。
西安起义爆发,升允见此情景,急忙动身赶往甘肃兰州。接替他担任陕甘总督职务的满人长庚也是个死硬顽固派,在他的铁腕下,整个甘肃针插不入水泼不进,依然效忠大清王朝。
升允赶到了兰州,立即给朝廷上表,表示愿意竭尽犬马,捍卫大清。在这样的时刻,敢于主动站出来请战的大臣那可是凤毛麟角,于是,朝廷立即委任升允为陕西巡抚,命令他带兵剿灭西安的乱党。
在陕甘总督长庚的支持下,升允集结了二十个营的甘肃军队,准备向着西安反扑。
就在升允磨刀霍霍之际,北京朝廷已经给河南的清军下令,要他们进攻陕西,由于豫西与陕南的距离很近,所以豫西的清军很快就向着潼关发起了进攻。
西安的秦陇复汉军政府遭到了清军的两面夹击,同时,陕西内部也有不少顽固保皇分子蠢蠢欲动,图谋叛乱。11月1日,军政府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征粮的时候,当地的清朝武进士韩映堃勾结渭北刀客严纪鹏发动叛乱,钱鼎不幸遇害。
钱鼎
可以说,新生的革命政权完全处于危急的状态,而且他们也得不到任何援助,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来拯救了。
(四)
11月3日,河南清军第二十九混成协第五十七标在标统王钰锡的指挥下攻克了潼关,陕西的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
西安的军政府立即任命张钫为东路征讨大都督,率军东进。张钫首先在渭南镇压了当地民团的叛乱,武进士韩映堃被处决。刀客严纪鹏向革命军投降,张钫准许其戴罪立功。
随后,张钫率军向着潼关发起反攻。11月11日,革命军收复了潼关,并且随后向着河南境内发起反攻,11月25日,革命军打到了河南阌乡(今河南灵宝)。
清廷得知河南的败绩,急忙命令毅军将领赵倜率领16营毅军反扑。
12月9日,清军与革命军在阌乡盘豆镇展开激战。清军有18门火炮助阵,占据了上风,革命军损失惨重,一路撤退。12月11日,赵倜率军再次攻克潼关。
张钫率军在华阴坚守,同时向着西安求救。大统领张凤翙亲自率军赶到华阴增援。
12月16日,革命军向着清军发起进攻。投降革命军的渭北刀客严纪鹏为了将功赎罪,率领着手下的弟兄们一马当先,不畏生死地冲杀在前。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了12月20日,赵倜的毅军终于被打得大败,狼狈不堪地放弃了潼关,向着豫西逃窜。
张钫也再次率军杀入豫西,一举攻克渑池,兵锋直指洛阳。
在北京的袁世凯得知赵倜大败的消息,急忙派兵救援。他命令北洋军第二镇王占元部和第六镇周符麟部到河南参战,同时,毅军统帅姜桂题也增派援军。
赵倜得到了援助,再次发动反扑。1912年1月,赵倜第三次攻克了潼关。张钫率军又退到华阴坚守。
赵倜还想继续进攻,然而这时袁世凯却喊停了。袁世凯要求赵倜与革命军和谈。到了2月12日,宣统帝宣告退位,赵倜也和张钫握手言和,两个人还结拜成了把兄弟。此后,赵倜就成为了河南督军,变成了袁世凯的亲信。
陕西的东路打得已经够激烈了,然而,和西路比起来,却又算不得什么了。
在西路,死心塌地的铁杆保皇派升允指挥的数万甘军疯狂地向着西安扑来。11月21日,清军攻克长武,随后又攻克邠州(今陕西彬县),距离西安只有百余公里。
西安军政府急忙派出兵马大都督张云山率军抵御。张云山是哥老会的龙头老大,他手下的兵也基本都是哥老会与刀客的绿林好汉。这些江湖汉子打起仗来敢玩命、不怕死,但是缺少作战经验,这让他们吃了很大的亏。
张云山
11月28日,张云山指挥着革命军向着长武、邠州反攻,接连击败清军,将两地收复。这时,革命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张云山手下的一位将领邓占云也是一位江湖瓢把子,他嫌张云山对战利品分配不公,一气之下,带着手下的弟兄们出走了,结果导致前线的兵力不敷分配。
升允抓住这个机会,向着革命军发起了进攻。
(五)
12月7日,清军向着长武再次发起进攻。
12月16日,在长武的冉店桥爆发了激战。清军利用骑兵的优势,对起义军实施包抄作战,起义军向紫山部大败,尸体填满了河道。清军的骑兵踏着起义军的尸体过河。从此,冉店桥就被当地百姓称为“人垫桥”。
张云山急忙率军退往乾州(今陕西乾县)。乾州的知州竟然声称“中立”,拒绝起义军进城。张云山大怒,率军攻城,将乾州攻克。随后,他就在乾州坚守。
升允指挥着清军向着乾州进攻。11月28日,两军在埋葬武则天的乾陵附近展开了一场激战。清军依然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将起义军打得大败。
张云山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恶气,他和他手下的弟兄都是不畏生死的硬汉子,于是,他们想出了一条对抗骑兵的妙计。1912年1月4日,张云山再次率兵出击,又一次和清军的骑兵展开了野战对决。
这一次,张云山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将敌军的骑兵引入一片山谷,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伏兵四起,三四个人对付一骑,与敌军血战。双方激战了一天的时间,起义军伤亡惨重。清军的骑兵也损失不少。最终,起义军还是只能无奈地撤回乾州城。
就在升允指挥清军疯狂进攻乾州的同时,另一支来自甘肃的清军在固原提督张行志、回军统领崔正午的指挥下,沿着平阳、陇县一线向着千阳、凤翔发起了进攻。这一支清军兵力有一万二千人左右,气势汹汹地攻克了陇县、千阳等地,向着凤翔扑来。
得知这一情况,在西安的大统领张凤翙立即命令副大统领万炳南带兵到凤翔迎敌。万炳南带着近万名哥老会江湖好汉组成的军队赶到了凤翔,首先镇压了一批图谋叛乱的清廷余孽,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随后就着手布置抵御清军的进攻。
1912年1月9日,万炳南指挥着起义军在凤翔城西的柳林镇迎战清军。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起义军作战不利,损失很大,重要将领王镇海牺牲。第二天,1月10日,江湖刀客曹印侯率领一千多敢死队赶到前线。敢死队员们每人一口陕西农村常见的大铡刀,身上裹着红袍,迎着清军的枪林弹雨,不顾死活地硬冲硬打。
在敢死队员的拼死冲击下,清军终于崩溃,被起义军打死打伤四百多人。清军统领崔正午中弹负伤,差点丧命。清军被迫退往千阳。起义军缴获无算。
经过一番休整喘息,到了1月27日,张行志、崔正午又率领清军向着凤翔杀来。1月30日,清军杀到凤翔城下。曹印侯率领铡刀队带头冲向敌军,城中的军民也都勇敢地从城墙上跳下去,与清军展开肉搏。在革命军民的英勇冲杀下,清军再次崩溃,一百多人被杀,十一人被俘,革命军还缴获大炮一门,骆驼四头,云梯八架。清军只好再次缩回千阳,继续与革命军对峙。
(六)
在乾州,升允指挥的清军依然在疯狂地攻城。
为了攻破城池,升允使尽了各种手段,什么云梯冲车,什么穴地攻城,老祖宗传下来的攻城之术,他都用遍了。可是,乾州城内的江湖好汉们虽然野战不是清军的对手,但是凭借坚城防守那还是不成问题的。因此,清军始终都无法攻破乾州的城防。
黔驴技穷的升允甚至想出诈降的手段。他派手下的管带罗开福带领清军到城下伪称投降,想要混进城去,但是,起义军识破了他的伎俩,没有上当。
双方激战到2月12日。这时,北京的宣统皇帝已经正式宣布退位,大清朝终结了。消息传到陕西,升允把电报扣住不发,封锁消息,继续督促官兵们进攻。同时,他还发密电给北京,建议朝廷和皇帝逃到西北来,依托陕甘为基地,图谋复辟。
2月13日,张云山派雷恒焱到清军军营谈判,告诉他皇帝已经退位,战斗已经毫无意义。升允竟然杀掉了雷恒焱,继续封锁消息。随后,他为了尽快拿下西安,不惜冒险分兵,派手下的将领陆洪涛、马安良率兵绕过乾州,进攻礼泉。2月18日,清军攻克礼泉,开始进攻咸阳。乾州的守军变得腹背受敌,岌岌可危,而西安城的形势也开始危急起来。
另一边,张行志和崔正午也在陕甘总督长庚的唆使下,继续向着凤翔一带发起进攻,陕西的战事在宣统帝退位后依然十分激烈。
陕西的这种情况让全国都为之震动,很多省份的革命军都表示要出兵支援陕西。刚刚取代了满清的袁世凯对此也十分恼火,他命令河南毅军将领赵倜率军入陕助战,并且给革命军送去了一批军火。眼看着北洋军就要与革命军化敌为友,联起手来对付这支已经没了大清的清军了。
到2月底,皇帝退位、大清灭亡的消息终于在清军中慢慢地散播开来。清军很快就军心涣散,开始不再服从升允的命令。
升允这位孤臣孽子终于没有办法了。3月6日,他大哭了一场,随后将军队交给手下的将领彭英甲、陆洪涛,他自己则逃往塞外,去投奔蒙古王公,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打回来。
彭英甲和陆洪涛随即与革命军谈判撤军,3月8日,战争正式结束。
在另一边,张行志与崔正午也被迫宣布停战,于3月12日最终退回甘肃。陕甘总督长庚也被迫离职。
至此,辛亥革命中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的陕西之战终于宣告结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