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天灾是非常可怕的,就比如说地震。地震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曾遭遇过几次损失巨大的地震。
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发明者是谁)
痛定思痛,我们如今能依靠科技做出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电磁波”抢在“地震波”之前发出避险警报信息。但这个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也只是在地震来临前的数十秒到一分钟而已。所以说人力是有穷尽的,很难与自然对抗。
不过在我们曾经的教科书上,出现过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叫地动仪,它是由东汉张衡发明的,共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面都有个口含龙珠的龙头,而在每条龙头下方则有一只蟾蜍对应。
如若有地方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头就会吐下龙珠,这时朝中就好做出安排。
当初读书时只感觉这东西太神奇了,还感叹时间过了这么多年反而比不上古人。但没想到近几年地动仪却从教科书上被删除了,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还直言:在房梁上挂一块肉,效果可能都比这个好。这是为何?
在曾经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后汉书·张衡传》很详细地描写了地动仪的外观及作用。
这些记载现在看起来还很神奇,其实不止后汉书,其他还有八部史书也曾描述过地动仪。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那么多文典中对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几乎是一字未提,只有这篇《张衡传》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同样是含糊其辞,这让我们后人很难想象其原理究竟为何。
所以可以说地动仪这一发明是失传了,那我们现在看到过的地动仪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教科书上包括现在所有的地动仪,都源自中国考古学家王振铎在新中国成立后复原的仿制品。
王振铎1911年出生,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1934年进入私立燕北大学研究院历史系后就有了要复原张衡地动仪的念头。当年的中国忍受了近百年的屈辱,如果祖辈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那对民族自信会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王振铎仔细翻阅史书,并研读地震学,将两者结合后于1936年画出了第一套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
不止是王振铎对此事感兴趣,地震频发的日本,也有一位专家萩原尊礼在1937年发布了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萩原尊礼利用现代技术,设计了用拉簧固定的“都柱”,这个都柱被命名为“倒立棍”。
两人还没来得及进行学术讨论,日寇就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振铎辗转上海、昆明,坚持进行着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振铎被任命为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负责还原一批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科技的器物作宣传之用,其中就包括了地动仪。
王振铎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始终没有弄明白地动仪的内部精妙,只好推翻1936年他设想的“悬垂摆”原理,采用了倒立的“直立杆原理”,最终在1951年复原出了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
在外观上,王振铎制作的地动仪与史书中所记载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在当年引起了轰动。
但后来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质疑,其内部是直立杆,如何能让龙口中的球掉落到蟾蜍口中?经过检验后,发现这个地动仪只能是起到观赏作用,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根本无法预测地震。
以至于让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谈及复原的地动仪对地震的作用时,直言不讳地说道:“房梁下吊块肉,都会比它强!”
之后我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冯锐也曾带领团队进行复原,虽然有些进步,但同样无法重现古代那神奇的黑科技,非常让人遗憾。
形象并非古代的样子,作用也没办法重现,因此出于教学上的严谨,有关地动仪的内容就从课本教材中删除了。
或许当年真的是有像地动仪这样神奇的仪器,只是我们还没能掌握到其中精髓所在,如果有一天能够真正地还原,想必一定会让世界惊讶。
另外,其实张衡还有很多其他厉害的发明是流传到了今天的,就比如说浑天仪,为了感谢张衡对天文学做的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把月球背面一个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太阳系里1802号小行星也叫“张衡星”,这些都足够突出张衡的伟大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