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无数寒门学子,决心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立志勤学,发奋苦读,终于成才。
关于勤奋的故事(关于勤奋的故事简短)
他们中,有的成了学富五车的学者,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有的身跃龙门,官至相卿,勤政为民,被后世誉为清官良吏。虽有极个别蜕变为贪官污吏(如凿壁借光匡衡),但瑕不掩瑜。
时代不同了,读书的条件好了,但古代学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永不过时,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奋发上进。下面简要辑编几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育意义深远的勤学典型,以飨师友,与子女共勉。
一,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代名词,已逾千年,教育意义至今不衰。
西晋时,学子孙敬十分好学,夜以继日。为免得困倦打瞌睡,影响学习。他用绳子栓住自己的发辫,再把绳子系到房梁上,有效防止学习时,因困倦打瞌睡。最后成为一代大儒。
战国时,苏秦为了达到合纵抗秦的目的,第一次游说失败后,回家遭到家人、亲友的讥笑和冷落。但他并不灰心,他深思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搜集到一部兵家名书、智谋经典《周书阴苻》。于是,足不出户,潜心钻研,勤学苦读。每当学习疲劳至极时,便用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引起警醒,继续学习。终于学成,再次周游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取得成功,挂六国相印。
二,负薪挂角。这两个勤奋好学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负薪即背负着柴担。说的是汉朝有个叫朱卖臣的青年,家境贫寒,以砍柴卖柴度日。但是他人穷志不短,嗜书如命,手不释卷。砍柴时,把书置于林下而读;担柴回家或上街卖柴时,把书放在担头,边走边读,从不间断。他的妻子嫌他家贫,不甘过苦日子,离他出走。后来,他终于学有所成,汉武帝时担任会稽(即今浙江杭州)太守高官。他的妻子后悔莫及,想找他和好。朱卖臣将一盆水泼在马前,说:“如果你能将这盆覆水收起来,我就收留你。”前妻惭愧得无地自容,后来,自缢而死。“马前泼水”成语也由此而来。
挂角是放牛的人把书挂在牛角上便于随时阅读。说的是隋朝有位叫李密的青年,也因家贫,受雇于财主家放牛。在放牛时,为了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把书挂在牛角上,边行边读。有一次,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出行时,偶然遇见勤学的李密,攀谈起来,问了李密一些学问上的知识,李密对答如流,很得杨素赏识,并嘱咐儿子杨玄感以后要结交这位有为青年。后来,因道不同,李密参加了瓦岗起义军,成为重要领袖,举起反隋大旗。
三,囊萤映雪
这是两个在没有读书环境和条件情况下,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勤学苦读的故事。
西晋时的车胤,少年时好学不倦,读了不少书。但因家贫点不起灯,只能白天读书,他认为浪费了很多时间。
夏天的某天,车胤白天读了一天书,晚上没有灯光无法再读,坐在门口苦思冥想。突然看到成群结队的萤火虫,在场地上空一闪一闪地飞来飞去。他灵机一动,连忙捉了几十只,放在一个小白绸囊里。这些萤火虫的光聚在一起,放在书旁,竟然能看见字。他万分高兴。从此,在夏天他日夜都能读书了。后来车胤以博学知名。
东晋人孙康,从小聪明伶俐,很爱读书,但因家贫无钱买油点灯,晚上无法读书,使他十分苦闷。
有一年,下大雪,院子里外、房上、窗台上,到处积满厚厚的雪。到了夜里月光照在雪上,如同白昼。孙康灵感上来,心想,夜这么长,何不利用雪光来读书呢?于是,拿出书来一试,效果真不错,接着就聚精会神地读起来。天气虽然很冷,他却越读越有劲。从此以后,每年,只要外面有雪光,他都要读到天明。白天,稍事休息,接着又读,几乎是连轴转。
孙康因学业有成,学识渊博,名声鹊起,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我国古代勤奋好学的典型,如繁星璀璨,光耀长空;似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南朝顾欢的“隔墙听教”,西汉匡衡的“凿壁借光”、西晋王欢的“乞食自学”、东汉郑玄的“拜师求学”、南齐江泌的“映月夜读”、唐朝郑虔的“柿叶练字”。还有司马光的“警枕勤学”、宋代杨时和游酢的“程门立雪”、元代陶宗仪的“辍耕著书”、清康熙帝的“博学多才”……。如此等等,枚不胜举,此文不再一一述说。
正是由于有这些莘莘学子,立志高远,勤奋好学,不畏艰辛,孜孜以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得华夏文化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更加繁荣昌盛。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