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人)2014年5月24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的“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珍贵古籍大展”上,一部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书籍《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引起人们的惊奇的注意,这部书被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这本来自宁夏的古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则是曾经消失了数百年的“西夏文”。西夏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共9册约10余万字刻本,白麻纸精印1991年出土于宁夏贺它将中国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

2014年5月24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的“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珍贵古籍大展”上,一部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书籍《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引起人们的惊奇的注意,这部书被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这本来自宁夏的古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则是曾经消失了数百年的“西夏文”。

西夏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共9册约10余万字刻本,白麻纸精印1991年出土于宁夏贺

它将中国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早到宋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人)

从1048年前后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314年左右元代山东人王祯创造出木活字印刷术,到了1488年明代无锡人华燧才使用铜活字印刷术,再到1839年西方铅字印刷传入,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经历了整整六七个世纪的发展。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

按沈括在《梦溪笔谈》所记,毕升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也就是在毕升59岁到66岁这一人生阶段。

当时印刷书籍采用雕版印刷,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如果雕错或刻坏字,就得重新制作雕版,极费的人工,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么,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毕昇十几岁就在叔父毕士华开办的万卷堂书坊学习书籍印刷。万卷堂书坊当时是北宋国都汴梁城里最大的一个专营雕版印刷的手工业作坊。一天,毕昇在书坊观摩雕版师傅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其中一个“之”字刻坏了,整块木板也报废了。毕昇难过之余,开始思考如何改进雕版印刷。

有一天,他看到自己的俩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桌椅板凳,还有猪呀,小人儿之类的,摆来摆去的。看着看着,毕昇来了灵感,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

毕昇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大藏经》1046部5048卷,13万块雕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很多年心血才能完成,采用活字印刷

这一发明成为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它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要早了四百多年。

一横一竖

一撇一捺

仿若时光的倒映

刻印着不舍不弃的心

活字印刷的演变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元代大德年间,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万多个。

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清朝道光年间,福建林春棋18岁起,以一已之力雇人镌刻铜字,用了21年的时间,耗去白银20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40多万个。

林春棋用这套铜字先后印过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音论》3卷、《诗本音》10卷和《军中医方备要》,后来又刊印了一部军事丛书《水陆攻守秘书七种》20册。在《音论》前印有林春祺的一篇《铜板叙》,叙述了他造铜活字印书的缘由始末,这是我国古代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

明代弘治三年(1490),无锡人华燧首创用铜活字印出《宋诸臣奏议》50册,弘治八年(1495)印宋洪迈撰《容斋随笔》等书;弘治十一年(1498)排印《会通馆集九经韵览》以及《纪纂渊海》、《会通馆印正辑补古今合壁事类》前集、后集、续集、补集等。会通馆先后印了约十五种书籍,每部书的版心下方都印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八个字。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的大型表演让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穿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眼前,令全世界叹为观止。而与此同时,浙江省瑞安市的西部、飞云江南岸一个静谧的山村——平阳坑镇东源村里,家族谱师王超辉等11位传承人,以传统带徒传艺的方式,使这门古老手艺活在民间。

王超辉木活字印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从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到15世纪古登堡发明印刷机的数百年间,汉字系统的复杂性、书法文化的深入人心使活字印刷难以发挥其所长,因此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839年,西式铅字印刷传入中国,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华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香港首份华文报章《遐迩贯珍》就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从俄国沙王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新加坡政府,到国内太平天国、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此后,西人铸造的中文铅字一直垄断着中国的印刷业,直到1985年,由于了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中国印刷行业的一场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文化迈向全球化时代。

书籍是人类珍贵的财富,是探索之舟,使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书籍作为薪火相传的标志,使得历史知识永久长存。也是因为有书籍存在,人类在道德方面就有了今天的成就,与其他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活字印刷术、没有书籍,文明也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会处在无知之中,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可能不存在。以玛雅文化的消亡为例,说明书籍使人类文明思想、科学文化得以传播、留存和发展。

上一篇: 盘古和鸿钧谁厉害(盘古和鸿钧谁厉害视频)
下一篇: 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