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就像一条巨流河,裹挟多少曾经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小镇流向大都市。这浩荡的生活之流和漂泊的人群,催生出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大城市容不下身,老家容不下灵魂。
漂一族(漂一族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漂”几成国民生活常态
今年重阳节期间,大润发超市发布了《“老漂族”逛超市报告》,报告显示:早上10点前去逛超市的老年顾客占比,一线城市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一家大润发店面随机匿名调查的2300名老年顾客中,随迁老人占了33%。
一时间,“老漂族”成了热门话题。其实,近年连续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早就提到,专门为照顾晚辈到大城市的老人占流动人口比例高达43%,且老年流动人口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踏上远行的列车,奔向霓虹灯下光彩夺目的城市。最近几年每年流动的人口数据都在2亿以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更是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相当于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漂泊在外,是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还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进入家庭化迁移,近九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同时,越来越多流动家庭开始携带老人流动,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新词,“北漂”“沪漂”“广漂”“深漂”等。从流动人口总量来看,深圳、上海的流动人口都超过1000万。其中“深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典范,深圳就如同一个窗口,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人口,与六普数据相比,深圳增加了713.66万的常住人口,处于全国第一。
当下,流动人口几乎覆盖了全年龄段,除了“老漂族”和为数最多的漂泊的成年人,随家庭一起漂流的“小候鸟”也为数不少。
“漂一族”的红利与隐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深入人心。数亿人巨量的人口流动显示出中国社会旺盛的活力,大量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区域均衡发展,也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布局,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说明我们从“乡土中国”进入了“迁徙中国”,这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再次得到确认。中国社会过去流动性不高,社会治理、制度安排、文化建设等偏于静态,而现在我们要从根上去适应这样一种从静到动的转变。
事实上,正是人口的流动,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强大动力和人口红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整个社会的面貌,微观上增强了抚养家庭的能力,宏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和城市现代化的积极推进,巨量流动人口与随之而来的“漂泊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一方面,家庭成建制、长期化流动,在流入地的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45岁以上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给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大专以上学历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多因叠加,“漂一族”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与当地人相比不平衡或缺失等现象就凸显出来,潜在隐忧不少。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人文精神、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使“漂一族”为获得社会尊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也面临更多风险,不仅包括卫生、住房、治安、交通等物理风险,也包括家庭、文化、歧视、排斥等心理风险,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漂族”和“小候鸟”的加入,让流动人口极易产生精神上没有依托、身心都难以融入的感觉。调研也显示,流动人口在心理健康方面远不如户籍人口。建立流动人口身心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向流动人口个人、家庭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性意见,帮助流动人口形成正确的压力应对策略,开发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与城市共融,缓解漂泊之感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未来还将持续增长。根据目前的人口数据,人口流入地不仅过去受益于流动人口,将来也会因此发展更快。在收获人口红利的同时,获益城市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缓解其漂泊之感,成为当下值得反思的热点话题。
国家层面,应着手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政策促进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定居并最终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实现他们与城市的社会整合与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由原来单个的劳动力流动转变为核心家庭及祖辈一起流动,城市也应据此构建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服务体系。在流入城市就地提供公共服务是最有效的措施,一些城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外来人口占比最大的深圳,已经明确规划在2025年之前,全市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而此前,深圳已经规划新建公办普高学位9.7万个。通过新增近百万个基础教育学位,深圳将实现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接近翻一番,预计能够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全国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上海,也为“漂一族”提供了更多的城市服务。在大润发上海门店商店街的剪发店,专门为60岁以上随迁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每年重阳节老人都可以到大润发领取免费挂面,大润发还表示将会在门店开展更多老人可以参与的休闲活动。
随着经济、就业、教育等资源迅速往大城市集聚,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再加上包容性、多元化和相对公平,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流动与漂泊,也意味着“漂一族”们要切断与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间的强韧链接,承受在陌生环境中融入困难、缺少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精神上孤独等困境。因此,亟须包括社区、社群、社团和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伸出援手,通过切实而温暖的活动与载体,搭建适合不同年龄段“漂一族”基本社交需求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新的城市和社区获得归属感。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2期
半月谈记者:李晓玲|编辑:尤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