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范海荣(范海荣 家乡)

范海荣(范海荣 家乡)

范海荣(范海荣 家乡)叶琳昌作者小传:范海荣(范海荣家乡)叶琳昌,1936年11月生,上海嘉定人。1953年毕业于同济高工土木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一机部沈阳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建工部东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渤海工程局、第二工程局,四川省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现为重庆第九建筑工程公司)见

叶琳昌

作者小传:

范海荣(范海荣家乡)

范海荣(范海荣家乡)

叶琳昌,1936年11月生,上海嘉定人。1953年毕业于同济高工土木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一机部沈阳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建工部东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渤海工程局、第二工程局,四川省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现为重庆第九建筑工程公司)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目前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职。历年来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8本(含与别人合作)。并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奖励。上述专著、论文等有关文献已被上海嘉定图书館珍藏。

1闯过艰苦生活关

1953年9月初,同济高工土木科1953届毕业分配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十几位同学,由学校范海荣老师带领,先去北京一机部人事司换取介绍信,然后再分別去各自工作单位报到。因当时东北发大水,交通受阻,所以在京耽误了3天,最后于9月7日才抵达沈阳,并直接去一机部沈阳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沈阳市肇工街l04号)报到。因此在过去填写个人履历表时,我将1953年9月7日定为参加工作的日期。分配到沈阳工作的有4名同学,他们是王德忠、李菊如(女)、潘家怡和我。除了一位女同学安排在公司技术科以外,其余3名同学都下到工地担任见习技术员。

我一到工地,接待我的是一位年纪很轻(大约不到30岁)的技术主任张家平。他简单地将工地情况作一介绍,就直接叫我到技术组去工作,并说今后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找他研究。随后有一位叫李希贤的女文书领我到技术组,并安排住进了暂设工棚。

到东北后,我首先碰到的是生活关。比如吃饭,南方人吃惯了大米,而在当时的东北却成了难得供应的细粮。在工地食堂内,平常只供应玉米饼或高粱米饭。开始几天,玉米饼真的难以下咽,有时买了回去只能偷偷地丢掉(那时公开浪费粮食就要受到批评,是一种犯罪的行为)。不得已,有时我只能到外面小食铺去买饼干来充饥,长此下去真不是办法。尤其是一到晚上,当你与十几个人一起挤在通铺上时,又如何能使自己安心入睡呢?9月下旬的沈阳,入夜秋风吹来;已是寒气袭人了。如何熬过这冰天雪地的寒冬,真让人惶恐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不断传来南方学生因受不了苦而逃回老家的消息,对我的震动也不小:但也看到大部分学生能以苦为荣安心工作,有不少人还很快打开局面,受到领导的表扬,于是我扪心自问:我是自愿来东北的,如果这样回去当逃兵,怎能对得起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又怎能对得起哥哥临别时的殷切嘱咐?经过艰苦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明白了:闯过去就能见到光明,回家是没有前途的。事后,我在一本笔记本里写上“不经一番风霜苦,焉得腊梅吐清香”的字句,以此来鞭策和激励自己。思想通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吃饭、睡觉慢慢就习惯了。过了半年多,我被调整到铁西区兴华街新9号有暖气的单身宿舍里。从此,生活条件有了根本地改善。

学会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不断修正生活的航向,让人生之旅更加绚丽多彩。

2“造房子要从基础开始‥‥‥”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当时全国共有141个重点项目(后来扩大到156项),其中大部分安排在东北。而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重工业和机械工业都比较发达,因此不少工程被列为“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这时候,东北各地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并从全国各地招聘到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各行各业支持基本建设深入人心,“当一名建筑工人多光荣”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口号。在这种形势鼓舞下,我很快地投入到工地建设的热流中去。

在工地技术组内,老同志对我非常关心,如工程预算、计划、统计等都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尽快熟悉业务。但我的主要任务是与技术组长一起,了解与处理施工现场发生的生产与技术问题。

虽然我在校学过一些书本知识,但一到工地却茫然无知,几乎无从插手。技术组长对我耐心开导,他说:“造一幢房子要从基础开始,做好每一件细小而又平凡的工作。除了会看图纸以外,还必须学会怎样去做,又如何去做好。”也就是说,在当时已经注意到施工作业计划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了。从此,我隐隐地感到,自己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有多么重要。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成为我继续学习的座右铭。

于是,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系统自学当时出版的大学本科教材。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就有依维扬斯基和萨赫诺夫两个俄译本,我能熟练地将其中的公式运用到构配件的计算中去。在一次设计图纸审查会上,我当场将某些计算错误的来由一一默算出来,引起与会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设计院的同志也点头称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徜徉在知识海洋中的欢畅。

3全面学习苏联先进建设经验

在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学习苏联先进建设经验”、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政策,并用规章制度确保落实。为此,我所在的公司,在1953年冬训时,就强调这方面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针对当时工地上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技术培训,其重点是学习当时包括欧美与苏联在房屋结构计算中不同计算理论与方法的比较,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操作工艺与冬期施工注意事项。这种强化的突击培训,对于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而言,尤为弥足珍贵。

如今,我还记得当时一位苏联专家在讲解混凝土配比计算理论时,不仅讲了采用重量比(过去是体积比)的优越性;而且还强调在相同配比条件下,控制用水量与水灰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与此同时,他还介绍了混凝土的不同养护期限与强度增长的关系等。

这些基本理论与知识,不仅在当时,就是在我以后的各项工作中,都受益匪浅。知识是逐步积累的,特别当你需要的时候,有人给你点拨,就会提高你的兴趣,产生一些联想。而如能给合工程应用,进一步学习思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技术进步与成长的诀窍。

青年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期。也只有在青年时代接受到的有用知识,才会做到终生难忘。

上一篇: 莫高窟藏经洞(莫高窟藏经洞以及南区北区所出土的丝绸)
下一篇: 孙策之子(孙策之子孙绍的结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