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九六九抬头看柳”,而壬寅虎年的这个春天似乎迟缓了些,现在七九都快要结束了,路两边的垂柳才微微泛黄。
绿柳才黄半未匀(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意思是什么)
经历了漫长严冬的荒凉和枯槁以后,此时的柳色最堪看。一丝鹅黄隐约,几许新绿朦胧,柳色遥看近却无,此时的新绿最悦目。
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说的就是这个时候。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开放,唯有柳芽冲寒而出,最早带来春的消息。
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苏轼的“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都不约而同认为,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翠柳满城的暮春。
忽见陌头杨柳色
此时柳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其间,如烟似雾,整体的颜色尚未匀称净尽。声律启蒙中“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杜牧的“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歌曲“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哎”都描述了早春柳色仿佛晕染的烟雾,春风吹拂就能散去一般。
春雨如酒柳如烟
柳条这时候最柔软,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最当得起。早春的柳条又是多少人孩提时代的玩物。淘气的孩子折来柳条编织成柳帽,戴在头上。大人们折柳就没有小孩子这般轻松愉悦了。在文人骚客笔下,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等诸多意象,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戍边军人离家时与杨柳的依依惜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隋朝人把“柳条折尽”送别的执着痴情。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更是将“离别”与“思念”意象发挥到了极致。
嫩于金色软于丝
鹅黄色渐渐淡去,等再过些日子,柳叶抽出,就变成了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李白的“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待到暮春时节,又成了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寇准的“晚凝深翠拂平沙”,金黄色变成了翠绿色。
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给人的印象总是清新柔美的。但也有例外,曾巩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看来同一个生态,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来看,结果大为迥异。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柔美也好,奸佞也罢。若真“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时去摩肩接踵地做个随波逐流的看花人,不如趁现在鹅黄隐约,叫上三五知己,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欣赏尚未均匀的早春柳色惬意。
感谢您的浏览,如果喜欢,记得关注我哦。
敬请期待后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