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大唐盛世“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雨衣曲”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以及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于范阳起兵叛乱南下反唐。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手上控制着大唐帝国边镇总兵力

大唐盛世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雨衣曲”

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

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以及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于范阳起兵叛乱南下反唐。

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手上控制着大唐帝国边镇总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还担任河北道的采访处置使,执掌北方军、政、财大权,成为河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河北三镇事实上的统治者。

这场叛乱以安禄山以及接下来的史思明为主,足足持续了八年之久,波及面很广。此时唐朝的边疆形势随着唐朝内乱而迅速恶化,原来的许多边镇被外族迅速占领吞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也再难以收复这些失地了。

安史之乱地图

这次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大唐强盛的势头戛然而止。紧接着,由于叛乱而导致的藩镇势力一步步壮大,割据的情况开始愈演愈烈。

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形势,暂时来说,只是强盛的势头忽然中止,内部的稳固的基石至少还没被全部摧毁。

虽然藩镇开始做大,除了部分让唐朝中央极为头疼的问题藩镇之外,地方藩镇还不至于能完全挑战到唐朝中央的权威,至少名义上还是得尊崇唐朝中央。而在唐朝中央内部,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斗不休,甚至文官集团之间,也是党争不休。

总之,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在这种藩镇势力、宦官势力和文官势力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续命了一百多年。

黄巢起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爆发了王仙芝起义,黄巢紧随其后聚众响应起义,一时之间,一场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在这场起义爆发之初,由于唐朝此时各地藩镇割据,各藩镇之间几乎都处于半独立状态,相互之间互不统属,中央的政令更是难以协调、调动到各地兵力和资源。

最重要的是,唐朝中央政权内部,各个派系间相互争斗,执政者欺瞒君主粉饰太平。而被宦官拥立的唐僖宗,整天只会斗鸡走狗,大权落入到了宦官田令孜手中。

唐僖宗

地方藩镇持观望态度,中央政权又争吵不休,皇帝为宦官控制。各种乱象一结合,这就给了起义军迅速崛起的机会。这样一来,等起义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之后,唐朝从中央到地方,这才认真重视了起来。

唐军反应过来之后,发起重兵围攻起义军,在王仙芝失败战死之后,黄巢被拥立为“冲天大将军”,继续领导这场风起云涌几乎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

黄巢一改之前王仙芝的策略,转而攻击唐朝统治力量薄弱的南方地区,并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了非常成功战略大转移,一路南下占据了广州,并控制了当时岭南大部分地区。

由于南方气候问题,黄巢起义部队多有伤病,一时之间士气低落,于是黄巢自称“义军百万都统”决定北伐中原,目标直指中原。

俨然如诸侯国林立的藩镇形势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时唐朝的各地藩镇,在应对起义军方面,居然多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任凭起义军的发展,根本没有下大力气围堵起义军。

比如当时起义军北伐进攻荆门的时候,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管理今天湖北长江以北、重庆东部以及河南西南部一带地区,治所主要是在今天襄阳)的名将刘巨容,他在率部重创起义军部队之后,面对手下劝说乘胜追击的建议,居然说出:“朝家多负人,有危难,不爱惜官赏,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直白来说就是朝廷经常辜负将士们,有事就找他们卖命、没事则弃之不理,有点兔死狗烹的意思。所以身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刘巨容,只想让这些流寇赶紧离开他的地盘,只要流寇的祸患还在,就能作为地方藩镇向朝廷要挟的借口。

山南东道地图

刘巨容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时候大部分藩镇的心理。这些藩镇在地方就是一方主君,这些地方大佬,能和朝廷以及其他藩镇叫板,所倚靠的就是自己统率的军事实力,以及地盘带给藩镇的各种资源。

只要起义军离开他们的地盘,只要藩镇大佬们的军队还在,他们就能继续逍遥快活威镇一方,甚至要挟中央。所以朝廷要藩镇打仗,藩镇们自然不愿意拼劲全力,朝廷征召,藩镇也就意思意思算了。

各地藩镇的这种心理,已经被黄巢揣摩得很清楚了,因此当起义军进入到强藩割据的地区时,黄巢干脆直接打出了一张王炸,而且效果出奇得好。

(欢迎关注@善发历史说,下期我们继续聊聊《大唐最后五十年的挣扎史》系列)

上一篇: 祝福祖国的话简短(祝福祖国的话简短八个字)
下一篇: 孝宗皇帝(孝宗帝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