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在“以笑写悲”中探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多维原因

在“以笑写悲”中探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多维原因

在“以笑写悲”中探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多维原因在鲁迅1919年于《新青年》中发表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讽刺和辛辣的嘲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这一文学人物形象——孔乙己。

在鲁迅1919年于《新青年》中发表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讽刺和辛辣的嘲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这一文学人物形象——孔乙己。这篇文章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语文学界的关注,以人教社出版的语文书为例,《孔乙己》分别出现在了1965版、1993版、2001版、2006版以及部编版最新版的语文教科书中,并且基于此文展开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不计其数。2023年3月16日,央视网发文说“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此文一出,又引发了国人对于“孔乙己”的热议。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探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悲剧的成因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已有的教学和研究分析可知,教师倾向于从内因和外因或者从根本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成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笔下这个“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的形象,本文基于“笑”来分析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多维原因,为一线课堂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一、寻笑

鲁迅在文章中将关于“笑”的描写贯穿文章的始终,如下所示:

第一次:只有孔乙己到店,可以笑几声。(第三段)

第二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第四段)

第三次: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四段)

第四次: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六段)

第五次: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第七段)

第六次:有几次,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第八段)

第七次: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走散了。(第八段)

第八次: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第十一段)

第九次: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第十一段)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写了11次笑,这11次笑的发出者有短衣帮、长衫客、掌柜、小伙计、乃至更小的孩子。鲁迅先生将孔乙己所到之处充满的笑声描写得淋漓尽致,孔乙己最终也在众人的笑声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课时的安排,教师往往不会对文中所出现的“笑”都进行详细的分析,实际上如果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品析这11处笑声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孔乙己悲剧形象及悲剧形成的成因具有重要作用。

二、析笑

从“寻笑”环节我们可知“笑”在文中一共出现了11次,但是这些“笑”的发出者、笑的特点以及类型各不相同。于是我们可以按笑的发出者对文中出现的“笑声”进行分类。

首先,是集体的、无意识的“笑”,如接下来便是什么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这一类型的“笑”可以联系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这一心理学术语,这一意识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下所形成的,从咸亨酒店中众人的“笑”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集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烙印,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通过围观别人的疼痛与狼狈从而得到满足感和快感的病态心理。

其次,是小伙计的笑,第一处描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孔乙己》中的第一处笑,是小伙计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他觉得那时的生活死气沉沉,只有孔乙己的到来能带动一下活跃气氛。关于小伙计的笑,全文还有两处:“……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这两处笑可以看出小伙计心境上的变化,他附和着笑时表明他的心里还有同情的存在,有可能还不是很想笑。但若他不笑就融入不了周围,融入不了当时的社会,就会被周围的人划为与孔乙己一起的少数派。因此他笑了,但这个笑还只是附和着笑。当孔乙己来问“我”茴字怎么写的时候,“我”的反应是很出乎意料的。“我”的想法不是写给他看,来证明自己会写,而是思量着“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这个“配”字,还有“又好笑,又不耐烦”,小伙计的思想彻底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笑,变成了嗤之以鼻的笑。整个过程,小伙计实际上在不断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附和着众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他就可能成为下一个他们。

接着,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如“于是这一群孩子在笑声中走散了,邻里的孩子听到笑声,赶来围住孔乙己······孩子们在笑声中走散了。”孔乙己在成年人的笑声中抬不起头,他不甘在小孩子面前也黯然神伤,于是他将注意力转到孩子身上,喝酒都要靠赊账的他将自己碟子里面的茴香豆一人一颗分给孩子们,“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小孩儿在得到了零嘴之后于是在笑声里散去了。我们可以通过孔乙己把腰弯下的动作品读出他想通过这一动作掩饰自己的落寞,维护自己最后仅剩存的自尊,但在无情的现实生活面前他还是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炫耀知识得到的回报是嘲笑的笑声,以茴香豆讨好收获的还是讪笑的笑声,孩子们心满意足了,而孔乙己却照例品味失落。

四是掌柜的笑。如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从“平常”一词中可以得知掌柜嘲笑孔乙己是一种常态,此时的孔乙己腿被打折了,在寒冷的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此时的孔乙己“脸上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他还是用手撑着走来的,咸亨酒店的掌柜对于孔乙己悲惨的境地不仅平淡、麻木,且予以嘲笑、讽刺,并且引导店里聚集的众人一同嘲笑。众人皆沉浸在自己欢乐的欢笑声中,当掌柜的意识到孔乙己很久没来可能已经老之将至的时候,他能记起的只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铜钱,没有同情、没有悲哀,甚至麻木不仁。

短衣帮的笑也值得一提。如文中的第四段“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当短衣帮嘲笑孔乙己偷书这件事时,孔乙己会进行争辩,可见他虽然有偷东西的小恶习,会自欺欺人,但还是非常要面子,可惜也在众人的哄笑中脸面全无。“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从这一段文字描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群短衣帮的特质,他们是连买一碗黄酒都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兑水、斤斤计较的苦人。这些站着喝酒的家伙,过着最苦的日子,他们的乐趣,也许就是下工之后,来到咸亨酒店喝一碗酒暖暖身子。等到孔乙己出现,他们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嘲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疤,说他偷东西,一遍又一遍把孔乙己考不上科举的事情拿来说事。他们不知道科举是什么,嘲笑着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世界,摆出优越感。孔乙己在乎的是他读书人的身份,渴望的是考取功名,这两件事于他而言是不容亵渎的,而做工的短衣帮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们却知道,孔乙己最在意什么,由此对这两件事情的嘲笑,句句都刻薄在孔乙己的身上。“短衣帮”的笑,不仅仅是嘲讽,更是一次又一次对孔乙己的灵魂进行玷污。“短衣帮”的笑,是一群人对一个不合群的穷酸读书人的羞辱和消耗。在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失去了自尊,只剩下痛苦。

最后一类笑的发出者是长衫顾客,长衫主顾关于“笑”的描写只有一句“店内外都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而“何家”“丁举人”无疑是长衫主顾的代表。他们已经不满足“笑”,他们是“笑”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丁举人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仅凭着“举人”二字,就足以证明,他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群酒客眼里,丁举人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所以,当孔乙己偷了他家的东西时,他可以狠命地打——“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未经官府审判,就这样把一个健康的人,打了大半夜,活活打折了腿,“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对读书人来说,笔墨纸砚弥足珍贵,但是我想,仅仅是笔墨纸砚,应该罪不至此。

三、探笑

小说的结局对于孔乙己的死是这么描绘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教师在分析这一句话时往往会把“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拿出来,问学生这两个词是否存在矛盾,实则并不矛盾,“大约”是因为大家很久都没有看见孔乙己了,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推测他已经死了。“的确”是从最后一次他出场的描写:他用手走来的,喝完酒后他又用手慢慢走去了,由此肯定孔乙己活不下去了,只有死路一条。全文无一“悲”字,用“笑”字贯穿了全文,使得这篇小说在喜剧氛围中展开。这场盛大的谋杀每个“笑客”都是凶手。

丁举人在未成为举人之前也是读书人,如果不是因为运气好一些成为了举人,丁举人会成为另一个孔乙己也不一定,作为同类,丁举人的棒打和虐杀是世界上最为悲催的事情,这一次棒打也是造成了孔乙己悲剧的直接原因。

短衣帮们是凶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从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疤、笑他偷东西,再到笑他考不上科举,如果说丁举人一伙的“笑打”伤害的更多的是孔乙己的身体,而短衣帮们嘲笑着他们永远无法企及的世界,摧毁的是孔乙己的身体,正是这种群体性的棒杀,将孔乙己推向了深渊。

掌柜在听到孔乙己被打断腿最后一次出场行将就木的时候,他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还对他进行取笑,只关心他欠下的十九个钱。通过分析,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他的冷漠无情再一次将孔乙己推向死亡。

小伙计也是杀死孔乙己的凶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找不到共同语言,孔乙己只好把目光投向孩子——文中的“我”身上,他教我写“茴”字,他做出这个举动,是充满善意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可是他的这份善良,从一开始就注定被辜负了。“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虽然“我”的态度很冷淡,但是孔老先生本就诲人不倦的原则,依旧很热心。可是“我”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了,孔老先生的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面。“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本是懵懂无知的少年,却成了这场群体谋杀的帮凶——如果“我”接受了孔乙己的教导,也许孔乙己就可以因此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当一回教书育人的先生。当“我”努着嘴走远的时候,孔乙己人生的意义就已经清零了。正是因为小伙计的漠杀,孔乙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孔乙己的悲催遭遇,没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话。陌生看客的默杀,使得孔乙己彻底迷失了自己,最终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整个社会都带着围观没有代价,冷漠嘲笑不犯法的态度对待孔乙己,他的“死”是必然。但仔细想来,孔乙己自身也有可笑的地方,他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他深入骨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也是可笑至极的,由此观之,其一生也是一场漫长的自杀。

上一篇: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哪些项目需要做?收费标准在这里!【内含编制步骤】
下一篇: 家庭萎缩+社会老龄化,友谊将是我们老有所依的最后寄托吗?| 旧文新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