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调任西南之前,邓华担任着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以及沈阳军区一职,从1927年加入部队,邓华33年一直都在部队第一线从事最艰苦的军事工作,对于军队他显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960年因为部分原因邓华离开了自己热爱的部队,被分配到了四川担任副省长一职,在接到转业通知的那一刻,邓华难掩心中的情绪,连续几天几夜将自己关在家里,沉默不语。
邓华上将
李井泉简历(李井泉后人)
主席得知邓华的情绪后,专门委托罗瑞卿看望邓华,并向他转达了一句话,“你到四川之后不要消极,多到下面走走看看,向群众学习,争取早日改正错误。”听到这句话,邓华再次感受到了主席对自己的殷切关怀,这让他打消了自己原先的顾虑,随后他激动地对罗瑞卿说道,“请你帮我转告毛主席,我绝对不会就此消极,一定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邓华将军还将家人全部带到了四川,临走的前一天,在妻子李玉芝的提议下,全家人还在全聚德买了烧鸡,共同举办了一次家宴。
开国大将罗瑞卿
1960年6月4日,邓华抵达了重庆,安排家人入驻后,邓华首先拜访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第一书记李井泉,李井泉和邓华之间并不熟,两人虽然见过数面,但彼此未曾一起共过事,可是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将,李井泉心中十分的钦佩,彼此也是相谈颇欢,在一阵家长里短后,李井泉谈到了工作安排,“省委决定你在副省长中分工抓农机工作。”
邓华将军和他的家人
这份安排让邓华将军略微皱了皱眉头,他早年一直在军队工作,对于地方的业务并不熟悉,但邓华将军也没有回避,他坦言说道,“农业机械我是外行,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会努力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邓华将军是一个军人,对于他来说,自己的承诺就是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领域,把对军队的一腔热血全部用在了地方建设中。
四川省干部对邓华的欢迎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熟悉农机知识,邓华将军专门将新华书店有关农业机械的书籍采购了一遍,此后便孜孜不倦地进行了学习,为了更好的取得进步,邓华将军还专门去工厂进行实地操作,对于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一点也没有自己领导的架子,在初步了解这个领域后,邓华将军决心深入民众,用三年的时间跑遍四川的各个市县,在具体的调研中解决问题。
勤于工作的邓华
在来到四川之后仅仅一个月,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调研之旅,他首先走访了川中和川南的十几个县市,沿途主要调研了农民的生活情况,当地农业的机械化进度以及农业的生产水平,而在调研的几个月里邓华将军从未回过家,在之后三年的岁月里,邓华将军深入川地170多个县市,参观了千余个农村和数百个厂矿,其中不乏一些人迹罕见的极落后地区。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几年时间里,邓华将军针对各地农业的不同特点,在农田灌溉和农机的使用方面提出了不少珍贵的意见,这些意见大多都被省委批示地方进行参照学习,一些甚至被中央农机部门采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基层的视察
1964年,邓华将军来到了川地一个偏远的乡村,在视察过程中,邓华将军发现缺电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电力不足,下发给农户的机械也无法使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邓华将军立即联系了四川省的农机研究所,要求他们尽快研究出省电高效价廉的农机,以便解决山区农业发展的困境,在邓华将军的督促下,研究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了进展。
新中国初期的农机
此后各种打米机,玉米脱粒机和切草机,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山区农户的手中,此前他们只能利用简陋的板凳作机架,通过手摇来工作,而这些新型农业器具的涌入不但节省了农户的体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产量,这样显而易见的效果也让当地的百姓极为的兴奋。
使用农机的百姓
在四川任职的多数时间,邓华将军都呆在基层进行调研,对于邓华将军来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找下农田的老人进行聊天,或者去工厂向车间工人了解情况,因为从他们的口中才能了解更加真实的第一手情况。邓华将军在地方任职期间,也依旧保持在部队的一丝不苟的性格,他从来不在官场里兜圈子,对于下属的汇报和工作也十分的严格。
干部对邓华将军的汇报
向邓华汇报工作,对于四川地方干部来说是一件颇不轻松的事情,他不允许干部在汇报中弄虚作假,如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差异,他便会立即进行追查和深究,据一位和邓华将军共事的老同志回忆,每次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自己总是十分的紧张,怕工作过不了关,每次谈完话甚至都要出一身汗。
邓华和众人的合影
邓华将军深知自己的职务涉及到百姓的生计,所以他对待工作从来不敢马虎,除了对下属要求严格之外,他对于自己的要求更是极为的苛刻,每次在田地和工厂进行视察的时候,邓华将军都会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有一次邓华将军来到一个农机厂检查工作,此前他已经对其进行了视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走进一间车间后,邓华将军有些疑惑,因为这里原先有一个机床,但现在却不知道搬到哪去了,随后他便向随行的厂长进行询问,厂长听后也是赶忙说道,“老将军您记错了,这里原先没有机床。”
新中国农机厂
回到招待所,邓华将军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发现对于机床确实有所记录,随后他便让秘书再向厂长询问,希望他说出实话,厂长听后也是不得不承认,原先车间那个位置确实有一台机床,只是后来为了解决厂里的运输问题,不得不将这个机床换成了机车,后来厂长还悄悄地对秘书说道,“我原以为这点小事瞒过他就算了,没想到将军这样精明。”从这件小事中,我们显然不难看出邓华将军对于工作是如何的严谨负责,甚至就连农机厂机床的摆放位置他都有所记录。
正在工作的工人
在四川任职期间,邓华将军由一个农机外行人员成为了一个农机专家,在多年的走访调查中为四川省农业的发展和农机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即使很多年后,四川省的广大干部群众依旧对邓华将军怀有深深的敬意,1994年3月,四川省组织部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名为《将军风骨》的电视剧,讲述的便是邓华将军为四川人民所做出的不朽功绩。
邓华将军和他的妻子
邓华将军不仅是一位地方工作上的好手,更是新中国功绩显赫的名将,1955年新中国授衔仪式上,邓华名列上将第七名,他也是原东北野战军中上将授衔最高的人,而能够获得如此的殊荣,全靠他自身卓越的军事贡献,在其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最为有名的两次作战,一次是解放海南的战役,另一次则是在朝战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放海南岛英模合影纪念
1949年国民党残部败逃东南沿海岛屿之后,以台湾和海南为主要的根据地,企图对大陆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当时驻守海南岛的国民党军有五个正规军,加上其海军舰队和空军指挥所的部队,总兵力高达10万余人,由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统一指挥,薛岳在入驻海南后,在环岛周围设置了防御,进一步加强了其海防工事,随后其又依托沿海之险,在海空军的配合下,构筑了一道三位一体的伯陵防线,国民党甚至将海南岛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国民党将领薛岳
国民党对于海南岛的控制,直接威胁着新中国沿海地区,国民党甚至可以凭借其空中优势,对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进行轰炸,为了维护新中国的稳定,将海南岛重新纳入大陆版图,毛主席决心命令部队渡海作战解放琼崖,这个重任随即落到了第四野战军15兵团的身上,而15兵团的司令员就是邓华。
开国领袖毛主席
战前,邓华为进行部署作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时我军没有自己的海军,没有自己的军舰,甚至连木船都是严重的缺乏,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邓华组织部队的官兵广泛的深入群众,进行战争前夕的动员,在我军的宣传下,人民群众纷纷出工出船,大力支持前线作战,一些军民们还别处心裁,将一些卡车的发动机进行拆解,然后改装到木船之上,将其做成简陋的土炮船和指挥船。
军民改装船只
为了了解海面水情进行具体的作战部署,邓华还广泛地搜集有关海洋的气象水文资料,甚至连旧书摊上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都不放过,将这些都用作了指挥的参考,随后他在营级以上成立了气象水文小组,让他们实时监视海面的情况,此后邓华将军又向附近的老渔民和船工进行了请教,从他们口中进一步得知了琼州海峡以及附近海域的水情,并由此确定了部队顺水顺风的进攻时间。
前线指挥的邓华
我军进攻海南的部队是我军的精锐部队,但战士们只在内陆进行过作战,缺乏渡海作战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邓华又组织将领,训练船工水手和帆船的驾驶员,同时又紧密进行实战演练,训练部队灵活使用救生圈,进行船伤射击,以及多船协作和步炮协作等各种战术技巧,在短时间内让部队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渡海作战能力,为日后登陆海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军乘木船跨海南
1949年12月15日,邓华将军向中央作出了战术报告,请求分批队偷渡进入岛屿,与岛上的琼崖纵队进行回合,以方便部队进行登陆作战,此后毛主席批准了他的意见,并将渡海时间确定到了1950年2月17日,后来由于风向的缘故,我军渡河时间推迟到了3月5日,并于这一天正式展开了作战。
进入海南的部队
1950年3月5日,渡海作战部队趁海南东西两翼防守薄弱之际,两支加强营利用北风,向海南西北和东北两个港口进行偷渡,在经过近一天的漂泊之后,这支部队顺利到来了指定地点,并成功与海南琼崖纵队进行了会师,两支小股部队的进入也为我主力兵团进行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行抢滩登陆的战士
4月16日,沿海水文小组所预报的东北风如期而至,此后第15兵团所组成的两个梯队,从雷州半岛南部港口同时起渡,我军数万人乘坐木帆船和少量的机动帆船,顺流而下,直入海南半岛,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我军用旧式木船突破了国民党50多艘舰艇和40架飞机所组成的立体化防御体系,成功攻入了海南岛沿岸,期间我军还重伤了敌人的三艘主力舰,敌人的其余舰艇也多有损失。
惨烈的战斗
在琼崖纵队和原先遣部队的配合下,我军成功突破了国军在海岸的防线,抢占了滩头阵地,后续赶来的增援部队则陆续向海南纵深发展,薛岳虽然紧急调动部队进行反扑,但已为时已晚,登陆部队配合琼崖纵队对国民党军形成了内外夹击的进攻态势,在登陆之后的短短几天之内,国民党主力就遭到了重创,薛岳也只能紧急带领部队南撤,到5月1日,国民党残军从榆林港撤退,海南岛至此全境解放。
欢呼胜利的解放军
在此次战斗过程中,我军以1∶11的伤亡获得了大胜,此战也开创了我军胜利渡海作战的先例,而作为战斗的总指挥,邓华将军勇敢稳健而又开拓创新的作战风格无疑体现的淋漓尽致,海南岛一役我军以木船战争军舰,在缺乏渡海作战经验的情况下,一举摧毁了国民党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防御体系,此次战役也堪称一场奇迹之战。
解放海南纪念馆
解放海南是邓华将军军事生涯上的一次出色表现,而其最巅峰的军事时期则是在1950到1953年的三年朝战时期。1950年7月,距离结束海南战役仅仅只有两个多月,邓华便被调任为了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领兵开赴东北,准备备战进入朝鲜。在此后的朝战中,邓华担任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彭老总回国之后,邓华又担任了志愿军的总司令和政治委员,全程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
年轻时候的邓华将军
刚刚被调任东北,邓华就十分敏锐地对当时的朝战时局进行了分析,在发给中央军委的信中,他曾指出朝鲜人民军战线拉的过长,美军可能会凭借其海空的优势,在朝鲜东南海岸进行登陆作战,彼时朝军的处境将陷入不利局势,而在两个月之后,麦克阿瑟就在仁川进行了登陆,邓华将军所进行的分析显然有着极大的前瞻性。
美军仁川登陆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后,进入朝鲜半岛的美韩联军迅速北进,12天后收复了汉城,美军司令官麦克阿瑟裹挟胜利之势,又命部队越过了三八线,企图一举占据整个朝鲜半岛,将朝鲜人民军完全驱逐出去,美军的做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存在,我军入朝的步伐也是逐渐加快。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在志愿军入朝之前,我军13兵团所属的4个军和3个炮兵师,已经在鸭绿江畔集结待命,原先我军拟定的计划是首先派遣两个军大约12万人进入朝鲜作战,但基于对敌情的掌控,邓华将军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建议让4个军和3个炮兵团全部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在多方讨论之下,毛主席和彭老总同意了他的建议,我军能够在朝战初期迅速打开局面,邓华将军的正确主张无疑极为重要。
主席视察部队
1952年6月,彭老总回国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邓华则顶替彭老总的职位,担任了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而在短短四个月之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打响了。在美军进攻上甘岭的第二天,其又出动了大规模的海空军部队对朝鲜北方海岸发起了进攻,邓华在分析现有的战争态势后,敏锐的觉察到,敌人的此次进攻是声东击西之意,其目的是为了配合上甘岭的战斗,诱使我军增援海岸的守军,从而打乱我军的部署。
上甘岭英雄阵地
我军此前已经加强了对东西海岸的部署,有鉴于此,邓华将军只是命令我军沿海加强警备,对敌人此举基本不予理睬,将所有的重心放在了上甘岭战场,事后美军方面对此战进行了披露,当时美军所进行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只是一次模拟登陆,为的就是分散我军在前线的兵力,而邓华将军的敏锐和沉静,无疑巩固了全局的部署,支援了上甘岭的鏖战,上甘岭战役也是我军防御作战的经典战役。
朝战时的邓华将军
1952年12月,朝鲜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艾森豪威尔亲赴朝鲜前线进行了视察,并扬言说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新的风波正在朝鲜半岛酝酿,有鉴于此时的朝战局势和艾森豪威尔的言谈举止,主席电令邓华回国进行报告。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在此次会面中,主席针对当前的局势,认为美军可能会在西海岸和清川江至汉川一线登陆,并就西海岸防御询问了邓华的意见,邓华在思索之后,指出如今西海岸的指挥机构并不健全,需要根据当前局势进行加强和扩大,听了邓华的话,主席当即表态,“最好你亲自去。你去了,我放心!”。
我军加强西海岸防御
在主席的指示下,邓华被任命为了西海岸指挥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此时的邓华同时还担任着志愿军代司令和政治委员一职,主席对于邓华能力的认可由此可见。此后邓华遵循主席的战略思想,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反登陆防御作战部署,正是由于我军准备充分,美军才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启动的登陆进攻计划,并再次与志愿军恢复了谈判。
志愿军金门炮战
1953年,邓华将军又指挥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在此次战役中,我军歼灭了李承晚的4个王牌师团大部,随后又打退了美韩联军7个师的反扑,整场战役歼敌人数高达5万多人,我军的朝鲜半岛的防线还由此向南推进了180平方公里,金城战役也是我军的最后一战,在战役结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联合国军就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朝鲜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不朽的丰碑
三年朝战的军事生涯是邓华将军最为巅峰的时刻,其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在朝战中可谓展露无遗,在朝战结束之后不久,邓华将军就被提拔为了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了解放军上将军衔。1960年邓华将军被调任为四川省副省长,并主要负责省内的农机工作,如同战争时期一般,在地方建设中,邓华将军也取得了出色的业绩。
晚年的邓华将军
1977年,67岁的邓华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军队,并将全部的身心都放到了国防建设当中,晚年的邓华将军依旧不辞辛劳,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写作中,想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对战争的见解。1980年7月13日,邓华将军在上海病逝,弥留之际,他不断地对儿子说道,“党组织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我还想要为党和人民再做一些事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