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参与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四川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要求,把提升社会统筹能力作为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激发四川省城乡基层的社会治理活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改变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社会组织的赋权、赋能、赋责、赋利、赋形,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形成权责明晰、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基层治理格局,方能真正实现基层有效治理。
一是为社会组织赋权,助力基层组织建设,做实群众服务。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直面群众的微观单位,其权威不仅来源于制度赋予,更源于其作为基层事业领导主体的治理效能和群众的政治认同。要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满足村(居)民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就要在党组织实施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有更多社会主体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在基层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社会组织通过政府的授权与政策支持获取和运用外界资源,激发权力意识,才能充分配合政府开展社会事务的管理。对社会组织的赋权能够提高多方社会主体对基层政治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亲朋社会”的自然优势,赋予社会组织相应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力,降低政府治理成本,协助党组织对群众关注的相应领域全面了解监督反馈,增强群众政治认同感,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二是为社会组织赋能,承接做优公共服务,提升专业素养。从社会组织的构建目标和自身愿景来看,绝大多数的社会组织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强烈愿望,但基层政府的权力一旦部分下放,相应的社会组织能否接住,还需要通过合作实践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动能。因此,基层政府可以将村寨物业管理、留守儿童照看、养老院等事务委托社会组织承办。既能够让社会组织通过参与社会事务,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能力,还能在有效满足公众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同度。
三是为社会组织赋责,培育群众自治意识,凝聚多方合力协同共治。当前,一些基层政府的工作思路,仍停留在简单应对群众诉求。既催生了稳定先于发展的懈怠情绪,也养成了少数群众对于政府的过度依赖。因此,应该通过社会组织,让有积极意愿的群众参与村社管理,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问题在基层反映,矛盾在基层化解,共识在基层凝聚。
四是为社会组织赋利,整合资源产生效益,探索自身造血盈利模式。要使社会组织可持续性的发挥作用,成熟的赋利机制是关键。以九寨沟县为例,要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组织自身造血能力,应以九寨沟分布范围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经营模式最为单一的餐饮、零售行业为切口,规范成立行业协会,将力量分散的个体商户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九寨沟商业品牌价值,构建商业销售网络体系健全的庞大市场,形成能与政府规模商业合作的社会组织,带动非景区乡镇的农业发展,开展订单式服务、特色产品展销、仓储冷链物流合作等方式,形成规模辐射效益,让社会组织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摆脱政府依赖,实现自我成长。
五是为社会组织赋形,创新模式联动协作,推进基层组织深化改革。党群组织一直是党联系群众的有效桥梁和纽带,在基层治理的联动协作中,可探索各类社会组织作为相对应党群组织的延伸,为群众提供服务,将党群组织的理念作用广泛宣传推广。近年来,共青团九寨沟县委围绕青年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合法、依规、公益服务的前提下,突出“团办青年社团”理念,创办团属公益组织、创业帮扶组织、青年心理疏导交流社,形成了共青团+团办社会组织+学校+青年代表的新合作形态治理模式,让“青年官”转变为“团小二”,实现让团办社会组织真正来自青年、走进青年、服务青年的目标与定位。
最后,基层政府在社会创新治理中还需要进行很好的设计与平衡,要想推动基层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必须要解决让社会各种主体主动规范参与运转起来的问题,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模式载体营造共同治理氛围。
(作者单位:共青团九寨沟县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