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五段论”,即“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来的、并在某段时期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历史阶段划分的方法论。比如笔者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没少被历史老师“哼哼”教导曰:“中国的原始社会是从元谋人开始到夏朝建立,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到春秋时期结束,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为止。”俺那个时候年纪小又读书少,而且还很听话,反正老师讲的就是考试考的,听了准没错。
后来年纪长了、见识广了,发现斯大林同志的学说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欧洲历史生搬硬套的中国历史阶段划分有多么的不靠谱。这要是都扯起来能搞出无数的文章,今天就来简单说说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远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两次“大封建”。
简单说说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时候,距离上古黄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的结构形态和文明程度的国家组织,而且已经确立了影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三项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所谓封建,简单理解为“封土建国”就完全正确。而这一制度的建立,并非是儒家所吹捧的“圣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脑洞大开搞的发明创造,而是沿袭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并由西周彻底将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古人好夸张,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补注引《帝王世纪》)说法的可靠性不好评判,但是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应当不假。在这种情况下,依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统、王室直接统治的国家形式是完全不现实的,而封建诸侯就成了扩大王族势力、压制旧有的氏族力量并实现开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两次,其一是在武王灭商之后,不过很快就发生了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由周公旦摄政引起,武庚拉拢引发的叛乱),诸侯国再度乱作一团,于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彻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国家形态。
西周封建,依诸侯国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即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在他们的国度里将土地分封给卿和大夫,这样层层叠叠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体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质的,对非“王畿”的土地没有直接管辖的权力,而是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并获益。但是诸侯须对周王负有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诸侯势力压倒王室,于是“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封建制度开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扫平六国之后,改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实现大一统的国家组织形式,此后历代王朝虽时有封建回潮(如汉、晋、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再说说西周“大封建”的特点。
西周甫立之际,氏族部落(诸侯)林立,即便没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国”那么夸张,但是显然对于西周王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后裔,如宋(商之微子)、蓟(尧之后人)、陈(舜之后人)、杞(夏之后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国)和功臣姻亲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这些姬姓诸侯国被以周室两都为中心,散布于其四面八方,以拱卫王室。下表是翻资料找的一些姬姓诸侯国的概况,肯定不全,仅供参考。
比姬姓诸侯国更多的是功臣及前代王朝后裔的封国,下表同上,肯定更不全,但是我尽力了……
(做表做得眼花,顺序就不调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能否找到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所在的国家)
如果能将上面的两张表做成地图,就会发现姬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相互间杂、犬牙交错,可以想见周武(或是周公)的初衷显然是藉此对后者进行牵制和监视,同时也利于对其进行渗透和扩张。可惜事与愿违,我们从上面两张表上就可以看出,除了燕国还算有点出息,其余的姬姓诸侯远没有祖先的英明神武,连保家守业的本事都欠奉,早早就被他们的监视对象消灭殆尽(卫国不算……)。不过后来无论汉、晋还是明朝,封建宗室的结果也没好到哪儿去,可见“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得一点没错。
到了东周,诸侯国中的卿和大夫也有了分封权,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家臣。而这些人往往也是诸侯的子弟(即姬姓),这样一来,周王室的血脉几乎遍布中原大地的各个角落。而这些姬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夷狄蛮戎之间,经过几百年的交往,难免发生婚姻关系,以至于到了战国时期达到了“谁非王之姻亲”(《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的程度。这事吧,往小了说是虽然周王室打算依靠亲戚吞并异己的计划惨遭失败,但是血脉扩张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今你我身上弄不好都流淌着老姬家的血。要是往大了说,就是封建制度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以及加强各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西两周国祚延绵近800年,其实周王直领的王畿不过千里(其实王畿之内也有受封的小诸侯国)。在西周王权尚能号令天下之时,诸侯于周王为臣,在封国中则为君,但是在军事、财政等方面都是独立的。诸侯对于周王的义务包括朝觐、纳贡、奉诏征伐以及偶尔资助一下(比如王畿遭灾或是王室入不敷出的时候),而周王名义上对于诸侯有任命官员、监督检查和制定礼法的权利。不过自平王东迁之后,周室王权已经无复昔日荣光,连自保和抵抗外族入侵都无法做到,更无法得到诸侯国的尊重,导致周王室的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
这也是封建制度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无不以“强干弱枝”和“虚外实内”作为加强君权的手段,这也是充分吸收两周兴亡的经验教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