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主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文献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理论观点展开述评,以期能够为该领域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财务绩效;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20世纪初,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案例屡屡出现,各种媒体频繁报道,社会各界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创造就业机会,严把产品质量关,扎紧安全关。尤其是在肺炎疫情期间广大企业家们积极捐献物资,提供防疫物品,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研究在综述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基础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较早的概念是由OliverSheldon在1924年提出,其在《管理的哲学中》写道,企业不应该只关注经济利益,也应该满足公司外各类人群的需要,企业的经营也应该对其他的个体、环境和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但是并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而Bowen(1953)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对社会责任做出了学术定义、他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到考虑范畴之中,在做出决策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产生。1979年,Carroll在《公司绩效的三维概念模型》中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四维度的区分,分别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资源责任。将这四个责任做成金字塔模型,一步一步解析了企业需到承担的责任。Friedam在1962年只把经济责任当作社会责任,Carroll拓宽了社会责任研究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责任逐渐和利益相关者结合,学者们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定义社会责任,认为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内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研究具体的对象,包括消费者、大众、债权人债务人、政府以及对环境的责任,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微观层面。1991年,Carroll在提出社会责任四维度区分后,又提出了综合性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寄托的期望,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Turker(2009)认为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超过了其经济利益。Aguinis和Glavas(2013)认为社会责任应该将考虑三重底线,分别为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以及社会绩效。而在中国,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责任。贾生华、郑海东(2007)从协同视角看待社会责任问题,认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互动,缺一不可。杨汉明等(2011)基于可持续增长视角,认为只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关注社会利益的企业是不能够长期存在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基础。郝云宏(2012)从合法性视角突出制度理性,认为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责任的维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