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文本细读的方式,我会用细读《孔乙己》的方式做一个小小示范,可能要分两到三期才能拆解完,近期一直忙《解读鲁迅》有声的文稿(大约7月会上线喜马拉雅,届时会发布链接,有兴趣可以去听。)最近也有其他事情要做,时间精力有限,视频暂不更新,公众号文章,更新相对较慢。
(小说第一段):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由酒店引出格局“不同”,由格局“不同”引出长衫和短衣帮,由长衫和短衣帮引出更“不同”的孔乙己,起笔之处就已经做好行文逻辑的铺垫)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小伙计就是负责温酒的,此处也是铺垫,如果不解释清楚,无法分清小伙计的职责)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鲁迅“夹带私货”,吐槽一下物价……这里读者可能会奇怪,是不是这家酒店没有座位,靠着墙是怎么个休息方法?——后续证明是有座位的,但是短衣帮不去坐,或者说“没资格坐”)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
(继续引出孔乙己的重要道具“茴香豆”,也是铺垫,后续的故事中,出现了茴香豆的两个用处,一是孔乙己要教小伙计“回”怎么写,二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如果不交代茴香豆,后续就要专门交代,显得突兀。)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短衣帮是穷人,交代贫富差距)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交代短衣帮和长衫的差距,主要是贫富差距。可与此同时我们不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现代的眼光看来,短衣帮和长衫都是消费者,为什么有的人只配“站着”,有的人只配“坐着”,咸亨酒店并没有出现明确的标志说——消费满多少多少才能进“雅间”,连孔乙己也会消费“茴香豆”,也许阻隔长衫和短衣的不仅仅是“贫富差距”,还有“尊卑思想”,短衣帮天然地认为自己不配“坐着”,所以哪怕隔壁有空位,也不会去坐。)
这是小说的第一段,第一段不是交代咸亨酒店的格局,也是交代咸亨酒店的“社会环境”,有贫富差距和社会尊卑,同时铺垫了“长衫”、“短衣帮”,“茴香豆”,“温酒”等重要的概念。
(小说第二段):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1、叙事视角出现,这是主观的第一视角,同时也是“看客”视角,普通人写一个遭受磨难、被科举制度迫害的旧文人,大概率会用孔乙己的视角(如鲁迅另一篇小说《白光》),而鲁迅选择了“小伙计”的视角。钱理群老师认为,这起源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看到中国人“被杀头”,鲁迅关注的不是被杀头的人,而是关注麻木的看客,所以孔乙己成为了看客观察的“客体”,这个视角选择非常毒辣。
2、“我”不仅仅是一名看客,还有点“傻”,是个孩子。这是掌柜对小伙的看法,我们要注意掌柜的态度,他对长衫主顾的态度极其的谄媚,就有两种可能——一是长衫主顾有钱有权,二是长衫主顾本身就尊贵,所以要更“重视”。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
这一段我们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1、是短衣帮的态度,短衣帮唠唠叨叨是因为怕吃亏,而且他们是知道掌柜往酒里掺水这个事实的。所以他们多加小心,要监视取酒、温酒的过程。短衣帮并不傻,是非常精明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们是“消极的反抗”。如果现在我们发现了老板在酒里掺水,大概率会举报,让老板假一赔十,让老板明白做亏心事要付出代价。可短衣帮这种行为,其实是默许了老板“掺水”的行为,意思是:老板你可以掺水,只要不要往我碗里掺水就行了,其他人的事情我管不了,所以我说这是“消极的反抗”,因为这种“监视”根本改变不了社会现状。这种行为第一、不敢明面上反抗掌柜,毕竟掌柜是个小老板,也是“尊贵人”,于是间接纵容了老板掺水,第二,社会的冷漠性,只关心自己碗里的酒,却不关心改良这个社会的现状。
2、是掌柜的态度。掌柜“掺水”的行为是不是针对短衣帮的?这个问题常常引发很多讨论,有人说老板是奸商,给长衫和短衣的都会掺水。而我更倾向于,掌柜掺水是针对短衣帮的。因为长衫主顾他得罪不起,这些是士大夫阶层,孔乙己得罪了被打残疾了,掌柜得罪了,八成也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掌柜一面对长衫主顾卑躬屈膝,一面对短衣主顾坑蒙拐骗。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这一段有人解释为小伙计是“关系户”,所以干最轻松的活,还能拿钱。我认为并不是,下一段有交代。这里突出了“无聊”,小伙计生活太无聊,才会关注“孔乙己”。孔乙己在小伙计的生活里,只是打发无聊的工具。
这是小说的第二段,以小伙计的“看客”视角展开,并且主要交代了“掌柜”和“我”两个人物,掌柜对长衫和短衣帮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我”因为笨笨傻傻,所以是咸亨酒店小社会的“边缘人”。
(小说第三段):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继续烘托小伙计的“无聊”,并以此引出孔乙己的“有趣”。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这里解释了小伙计并不是关系户,掌柜对他一副凶相。再次说明小伙计的地位“边缘人”。
我们在这里不妨再去思考一个小问题。小伙计年纪不大,只有十几岁,只是个小孩,而且做事也不行,还有点傻,如果咸亨酒店没有孔乙己,那么小伙计才是整个鄙视链的最底层。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咸亨酒店的鄙视链(或者说食物链)。
最顶层——长衫主顾(坐着喝酒,由人伺候着)
第二层——掌柜(伺候长衫主顾,掺水欺负短衣帮)
第三层——短衣帮(不敢明着反抗掺水行为,相比长衫主顾,只能站着喝酒)
第四层——小伙计(被老板看不起,年纪又小,笨笨傻傻,短衣帮也对他唠唠叨叨,没好气)
下面就要引出鄙视链的第五层——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原本鄙视链最底层的小伙计,也有可以鄙视的对象,他在咸亨酒店这个小社会唯一的快乐就是建立在孔乙己之上,而且只有他来,才可以笑几声。我们要结合后文中的: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这说明小伙计平时连笑都不允许的,只有孔乙己来,他才被允许笑,而且只能“附和着笑”,笑是对孔乙己的群体性“围观”,更是掌柜对小伙计“围观”行为的纵容和引导。引导他成为“看客”中的一员,小伙计也“盲从”为看客。小伙计也是“弱者”,弱者却不同情更弱者,却挥刀向更弱者——孔乙己。
这是小说的第三段,承托上一段,交代了咸亨酒馆的鄙视链,小伙计的“边缘地位”以及“弱者身份”,并引出“孔乙己”,以及对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围观”和“嘲笑”。
(小说第四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一句话交代了孔乙己所处的尴尬位置,之前所有的铺垫都有了“落脚点”。这句话很多人解释为站着喝酒是孔乙己身份地位不配,穿长衫是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认同,这一点看似合理,又是非常矛盾的——孔乙己到底认为自己是卑微还是尊贵呢?孔乙己给自己找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既不与长衫为伍,又不与短衣帮为伍。传统解读中认为孔乙己是“迂腐书生”,而我认为孔乙己也有“反抗性”,因为站着喝酒穿长衫,我们也可以解释成“反抗”——长衫是士大夫尊贵的象征,我孔乙己就要穿长衫还站着喝酒,也解释得通。综合一下,我认为孔乙己虽然迂腐,但他有“觉醒性”,这个后续再说。
他身材很高大;
大家乍一听,很普通的描写么,有什么特别的,给一个小学生也能写出来,可特别就特别在这个“身材高大”上了,这是对孔乙己形象的设定。在我们刻板印象里,天天被人欺负的穷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瘦瘦弱弱,很矮小,很单薄,很弱不禁风的样子,可孔乙己偏偏是身材高大的,这是很有反差感的。
二来,身材高大,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反抗能力的,我们上学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别人欺负你,骂不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但孔乙己不会这样,他有读书人的体面,打架可太有辱斯文体面了,他不会用“暴力”手段反抗的。
三来,身材高大,说明他有谋生的能力,即便过得再不如意,卖卖力气干干活总可以吧,但孔乙己会干吗?肯定不会干活了,他思想里是读书人强烈的自尊心,去田里干活,不是要被人笑话死吗。
我们不妨回想下鲁迅是为何弃医从文的,他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都曾提到,他在日本看到了一个画片,中国人被斩首示众,许多看客还在拍手喝彩。这些看客无一是身体健康的,学再好的医术,也只能医治好一个人的身体,却无法改变人的精神和思想,所以鲁迅才要弃医从文。
对于孔乙己也是一样,这里简单的一句“身材高大”,很反差的形象,背后却有很深的用意——孔乙己你空有一副高大的皮囊?嘴上之乎者也,全是大道理,可连养活自己都没办法,还不如那些短衣帮的,人家还能低下身位,奉行实用主义,受受苦,在乱世中苟活,你孔乙己人都快活成乞丐了,这些自尊心,这些礼义廉耻有什么用呢?不正是——身材高大,精神迂腐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铺垫,孔乙己经常挨打(挨打是很有意思的设定,屡次被打,屡次要去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交代孔乙己的年龄(岁数很大了)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交代孔乙己的经济情况和生活状态——穷,不修边幅。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学八股文,造成了精神上的“迂腐”。前面交代的大都是外表,这一句交代的是他的思想和价值观。
鲁迅一共用了六句话勾勒孔乙己的形象,每一句话都在抓人物的特征,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很大的信息量,透露孔乙己的年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等等,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作家能用五六句话让人物跃然纸上,他没有一句用很华丽的词汇,也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全是平铺直叙和质朴的白描,就是胜在克制和精准,语言用得克制、精准,质朴,就自然真诚。
我们总结一下,孔乙己的特征是:年老体健,物质匮乏,精神迂腐,自尊自傲。大家不妨想一想,这十六个字应用给当时的“中国”,也是何其的恰当。
当时的中国,麻木看人杀头的,何尝不是身体强健的人;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底层人仍然异常贫困,何尝不是物质匮乏;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封建礼教,思想荼毒,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何尝不是精神迂腐;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被人打得鼻青脸肿,还以天朝上国自居,何尝不是自尊自傲呢?
这与孔乙己是何其的相似,所以孔乙己是有象征性的,是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
(未完待续)……最近有点忙,下周继续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