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我称为社会规训)是这样的:
(对外国人)欧美人与中国人在商业以外发生接触是别有用心,黑人中东人与中国人发生接触是想获取额外资源。
(对女人)年轻女性被视为未成年人,不能理智地掌控自己的爱与性。中学不能早恋,大学后没有伴侣父母要安排相亲,尽可能不要和人生规定轨迹之外的“社会人”“外来人”接触,否则会变坏或被拐走。
旧文化传承,加上长期的教育、宣传和渗透,持有这套社会规训的人非常之多。但大学要正常运转,无论是为了提升国际化率、赚钱、还是完成教育目标,都需要招收留学生,并安排后者的社交与融入,这就需要让本地生和留学生进行交往。一些学术水平和声誉上缺乏国际吸引力的大学,还需要给予留学生一定优待。这里的做法,大量地与社会规训冲突。
之所以没有构成舆论冲突,是因为无论这套做法还是细节,都隐藏水面下,没有走到舆论上来。不进入舆论的事情相当于不存在。由于冲突是不显的,所以这些留学生之间的交往,通常与“正常国家”的面貌无异,参与者也没有任何舆论敏感性。你会发现,社会规训和官方声明是一套明面上的东西,具体操作和民间风评是一套暗面上的东西。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山大研究生院的小编,因为宣传学伴舞会时使用“男帅女美别犹豫,一见钟情心相许”以及一个两眼冒心的男性形象来撰写文章,在这次舆论中挨了批。他犯错误了吗?是的,他触犯了明面上的规训,但是这套做法与认知在暗面上又是通行的。从执行者、参与者到旁观者,大家都是这么看待的。
出于自黑传统,先谈北京大学,为留学生办“国际风情夜”,学生会对本土学生的宣传语是“你是否期待过法国浪漫夜?草坪上,一杯香槟,法式松饼,几块马卡龙,一部浪漫电影,加上帅哥美女?”还特意点出了“长腿欧巴”和“高颜值小哥哥”。
上海交大学生会,对学伴活动的宣传语是:“buddy program(译:学伴制度)可以让你结(gou)交(da)颜值爆表的留学生和交换生们”。“海外学子中心=海外浪子中心?=海量学子中心?=海外颜值中心?=海外相亲联谊会?No, that's just part of me!(译: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复旦大学学生会,对学伴活动的宣传是:“在报名及配对结束之后,每天我们都会在微信群里发布当天的打卡任务,完成任务之后还可以获得丰富积分奖励哦~不管是约饭约跑约学习(或者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迷之任务),你都可以在这里,和小伙伴们360度聊天聊地聊人生,发现原来世界如此有趣,最终成功勾搭高颜值小哥哥小姐姐走上人生巅峰!”
清华大学算是最官派、最传统的院校了,宣传很谨慎,但对学伴舞会的评价也是“很浪漫,很贴心,是增进同学之间友谊的绝佳方式”。你如果细抠,也是能看出意思来的。
这些都是中国排名前十的顶级大学,是不是和山大研究生会小编没啥两样?对不对?其它大学就不用说了。你说任何一个挑出来,放到舆论上,真的与社会规训没有冲突吗?
中国的规则就是,官面上是一套,极其保守的,完全无法达到的标准。而底下具体操作(因为任务、人性、现实妥协)又是另一套。对此大家心知肚明。当舆论不发生的时候,这两套并行不悖。但是,舆论一旦发生,两套都摆在阳光下,矛盾就出现了,而且非常尖锐。被官面那套保守规训驯化出来的人,直面真实的时候,是非常狂怒的。你说他种族主义也好,仇女也好,是的,说的对,可是没用,因为这是社会主流规训所导致的现象。人家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正常人,在那里发表(完全符合社会公意的)意见而已。
于是舆情爆发了,要选择辩护方式。然而所谓辩护,说白了就是否认私底下那一套,强调官方这一套。学伴是勾搭?不存在的,就是正常学习,练练口语,帮助困难学生。留学生超国民待遇?不存在的。奖学金比例并不高啊,住得好是因为付钱多啊。你说存在,那是看见胳膊想起性关系。
你说这个辩护效果怎么样?我觉得可能能说服自己人吧,对外是没有意义的。别人不会去查数据,因为没人信你,除了你们自己人信。他们会觉得辩护者很虚伪,自己在宣传时,性暗示到处都是,被人指出以后,突然板起了一张学究脸,说起了官话,反过来指责质疑者想象力太丰富。人们的那些日常经历,给留学生腾宿舍,忍受他们深夜飚车,上课和自习都不见留学生来,偶尔遇见几个连中文都说不利索写起中文与文盲无益,却拿着奖学金。甚至还能看见人家左拥右抱显得自己像个苦逼的loser。这一切都与社会规训格格不入,官方也不认为有解释的必要,即便解释起来也很难,因为严厉的规训牢不可破。你那套辩护、数字,早就在人家大脑里消失不见了,再正确也没有用。
很多人是强调做法上,要持平一些,不能再用各种待遇差挑逗情绪了。但我觉得,你的规训也需要改。你不停地教育出、培养出这样怒火冲天的人,然后通过隐瞒现实规则和规训之间的差异来保持表面上的和谐。这种事情不会长久的。每次面临舆情都会是爆发式的。因为按照那套规训,你每个做法,都可以挑刺,只有你自己以为是没问题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