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人性,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演变以及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是一个古老、深刻、复杂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它涉及到天性、传承、宗教、文化、本质、行为、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中国古代的众多思想家,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不同观点。所谓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已为本的争论。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信的善性。
在《荀子·性恶》中,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善性是后天人为的,善是人本性虚伪的外衣。
墨家墨子“素丝”论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就是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人性就是一块白布,社会风气善,人就善;社会风气恶,人性就恶。
汉朝杨雄、董仲舒等人的性善恶相混论,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大意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人在善性上多一些,有些人在恶性上多一些而已。
明朝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善恶,而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养教育而形成的,他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人有三性:天性、禀性、习性
1、天性
天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动物性基因,动物基因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是遵循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天性是人类的共性。
2、禀性
禀性也是一个人的本性,是生下来就具有的性格,是父母基因的遗传。人和人的禀性差异比较大,比如:内向外向、刚强柔和、小气大方、胆大胆小、果断犹豫等,这些禀性基本上都是性格因素,是生下来就这样的,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
禀性和秉性的区别,禀性是天生的性格,秉性是后天培养、修炼而成的性格。
3、习性
习性是人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习惯。
坏习惯大多是让人舒服、让人上瘾的生活方式,。好习惯都是让人付出、让人自律、让人痛苦的生活方式。
关于性格
性格的特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人是社会动物,主要特征是群居生活。假如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那么,无论他是什么性格都无关紧要。
性格孤僻的人,内心筑起高墙,不愿与人分享,喜欢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与人共情的能力。
性格合群的人,通常情商比较高、喜欢热闹,喜欢社交,人缘比较好,做人长袖善舞,做事面面俱到,能够左右逢源,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是可塑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一些突发其来的重大变故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长期生活的经历也会改变人的性格。人年纪大的时候往往会和年轻时的性格相背离。
人性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就是属于动物的那一部分属性,动物属性遵循是丛林法则,是趋利避害、是弱肉强食、是弱者服从,强者为王的生存法则。
人类社会如果失去了社会属性,只是以自然属性存在,那将是动物世界中最残暴、最无情、最黑暗的社会。
没有社会属性的人类社会是凄凉的、是暗无天日的,人有时候是动物世界中最残忍的种类。
人性的社会属性
人性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为:秩序、道德心、廉耻心、同情心、爱心、团结、奉献精神、建立关系、相互合作、渴望尊重、期望认可等。
社会属性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秩序和道德。
秩序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法律,任何人日常的行为都不能触犯法律;二是乡俗、民约、族规、家规,要求族人不能有伤风败俗行为。
法律只是强调公民不能触犯法律,对于道德水准约束并不大,法律是道德水准的最低标准。
我国封建时期的传统风俗族规近似于宗教,乡俗、民约、族规、家规,是道德水准的高标准、高要求。它提倡人要守规矩、有孝心、有爱心、要尊老爱幼、要守信、要团结,要知廉耻、不能伤风败俗,乡俗、民约、族规、家规,在日常秩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道德、规矩、秩序、公正、爱心是治理国家、治理公司、经营家庭的压舱石。
人性的弱点
贪婪、恐惧、懒惰、冲动、妒忌、傲慢、固执、多疑、幻想、从众、虚荣、奢侈、消极、仇恨……
嫌贫爱富:人为什么在落魄的时候,更容易碰到“鬼”?因为人都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这是付出与回报比的心理活动,锦上添花大概率回报更多,雪中送炭大多是“赔本的买卖”。
为什么“笑人无,恨人有,怕人富”的都是熟人?这是攀比心在作祟,因为别人强,我就弱,这是无形的心理压制,没有希望人别人超过自己。
非理性情感支配:大多数的人不一定是理性的,唐朝武三思说:“与我好着,皆为好人;与我坏者,皆为坏人”。
人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人在大多数时候,“正用是正人,邪用是邪人”。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价值的交换。一个成熟的社会情感的人,首先会问自己能给予别人什么?是一种先予后取的处世方式。
禅修、避世的人,他的价值既不给予别人,也不外求别人的价值,通常以自娱自乐、自洽、隐世的生活状态存在。
管理离不开人性要驾驭人心,必须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一个优秀的领导,可以不懂技术,但不能不懂人性,领导的核心能力就是“笼络人心”。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管理者既要激发人的欲望,又不能让欲望无限膨胀。
人性的本质,最基本、最低级的追求是生存;高级的追求是优渥的生活、是财富、是权力、是荣誉,以征服和占有为目的。
“引人向善”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人性的修为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打坐时,苏东坡问佛印和尚,“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和尚说:“我看你像尊佛”。
佛印和尚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开玩笑的说:“我看你像坨屎”。
苏东坡回家后,把打趣佛印和尚的话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佛印和尚心中装的是佛,他所见终生皆佛;你心中装的是屎,所以,你所见众生皆屎”。
人要向内求法,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别人,别人看你是坨屎,你要看别人是尊佛。就像苏小妹说的,“心中装的是屎,所见众生皆屎;心中装的是佛,所见众生皆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