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警察压在黑人弗洛伊德的脖子上致其死亡,引发美国各地发生暴乱的新闻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因为种族歧视爆发全美乃至全欧暴动的时刻,《触不可及》一部宣扬白人黑人友谊的电影,真是现实与电影极致的对比。
这部电影温情满满,片尾还出现了这部电影真正的两位主人公一起看海的画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菲利普老爷在众多面试者中,独独挑中了学历不高、资历平庸、毫无经验且对这份工作压根不感兴趣的年轻黑人德瑞斯?
其他应聘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丰富的培训经验和背景,菲利普听了却直摇头,直到德瑞斯拽得跟二五八万似地出现,他才忽然眼前一亮,等德瑞斯告诉他:自己只是想要一个签名好领失业救济金时,菲利普更是坚定了雇德瑞斯作为陪护的决心。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菲利普的一个白人朋友劝告他,说这个德瑞斯可不是什么善人,他有案底:这个黑人可没有什么同情心。这时菲利普突然说:对,我需要的就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
这句话几乎交代了菲利普会选择德瑞斯作为陪护的原因:他不想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的是一个即使自己残疾、高位瘫痪,却依然把他当正常人看待的人,而德瑞斯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与他的简单交流中,菲利普在这个年轻黑人身上看到的社会底层人身上的劣根性,他当然知道德瑞斯的身上没有丝毫同情心,但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同情心、有着底层大众绝大部分劣根性的人,菲利普却立刻喜欢上了他,他看到了德瑞斯身上的闪光点,一个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他一眼就看清了这个年轻的黑人:这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一个得过且过的人,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生活平庸的人。
而菲利普的当下呢?一个颈部以下完全瘫痪的人,一个自认为对社会已经毫无价值的人,一个因为失去爱妻而无望的人,一个再也站不起来的废人,一个在等死的人。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没有希望。
德瑞斯被解雇那段,临出门时他发现又有一个邻居将车停在了菲利普的门前,这一次,他没有像一开始那样,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像个文质彬彬的上层人士那样,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这里禁止停车。
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同化的故事,只是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白人对黑人的同化,也看到了黑人兄弟对他们的上层阶级——白人也进行了同化。所以是双向的,菲利普接纳了德瑞斯的单纯、热情、活力、真诚、审美、生活方式;而德瑞士也渐渐地对菲利普这个阶层人的审美、见识、态度、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认同。
这当然是好事,一个阶级变得高雅了一点,另一个阶级变得通俗一点,这两个阶级就有可能一起融入同一个层次,由此也就产生了友谊,这是两个阶层之间的友谊之花。
现在明白,美国黑人为什么会发生暴动了吧?在欧美发达国家,精英白人老爷只有在经历了极端的人生悲剧,变成了高位瘫痪的废人之后,他才有可能会触及一个底层黑人的状态,他才能看到底层黑人身上那顽强的生命力,那无法抗拒的热情和活力。
换句话说,即便他们状态相似,白人老爷们依然有人给他按摩,喂精致的饭菜,喝高级葡萄酒度日,即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希望,他所处的阶级依然能够让他体面地活着,活到70岁,而黑人呢?他去应聘工作,会遭遇歧视;他去学习,会遇到教育资源不公;他们更有可能被判有罪;更有可能在警察办案的过程中被击毙;黑人群体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是白人的6倍。
这是一个美好的反歧视故事。然而,因为白人与黑人愈发激化的阶级矛盾,才让这样一个故事有了被搬上荧幕的价值和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