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连续三次审核不通过,无奈之下删除了几乎所有举例,如果审核通过,大伙凑合着看吧。
泛情绪主义是什么?
泛情绪主义不是一个常见的术语。
情绪主义在伦理学中,指在伦理决策中以情感而非理性为主导的思想流派,情绪主义倾向于认为道德判断没有客观依据,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
基于情绪主义的概念,笔者冒昧揣测殷海光先生所说“泛情绪主义”指的是一种完全依赖于情感(特别是社会情绪)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某一文化、社会或政治背景下在个人方面是过度情绪化表达,在社会层面有时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形式。
依赖情绪来判断是非和做出结论,是典型的诉诸感情的逻辑谬误。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情绪指的是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形成的态度体验,这些体验对个体或群体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因此,“泛情绪主义”也涉及到社会情绪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以及一个社会的体制对群体情绪的影响。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普通大众具有很高的服从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被严重扭曲、情绪化判断(感性优先于理性)、过度追求完美、容易受到他人或社会情绪的影响、往往走向极端(盲目乐观或极度悲观)等等。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个体和群体冲动的后果、钻牛角尖、集体狂热或群体暴力、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等。
下面对泛情绪主义的特征表现和危害做简单讨论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一:普通大众具有很高的服从性
在泛情绪主义社会中,普通大众往往具有高服从性这个群体性特点。这种很高的群体服从性的来源有:从众心理、巨大的威胁造成的恐惧、某种压力带来的屈服、对集体主义的过度宣传等等。
从众心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传统,原因也很多,比如个体缺乏安全感、缺少独立性意识、没有理性思维等等。“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等,一直都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另外,巨大的威胁和压力以及对集体主义的过度强化也会加强化从众心理。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被严重扭曲
在一个泛情绪主义的社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被严重误解,具体的表现就是信息的失真和扭曲。原因很简单,这种社会,由于情绪的结果导致对所传达信息(比如国家政策)缺乏充分的理性讨论和有效批评交流,只能被动或强制接受,那么到了执行层面,执行人员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执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策的制订过程有缺失,这将在“泛经验主义”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三:情绪化判断(感性优先于理性)
情绪化判断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感性的认知,放弃逻辑思维,仅凭感性认识来给出定义或结论,通常这些结论无法经得起验证,更不能当作指导行动的理论。
认识论对于情绪主义有一个定义:价值的判断只是情绪的表现。故而在伦理学实践中,伦理决定建立在主观的情绪反应上。简单说就是,我自己感觉是好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为“恶”。
当前社会,某些肩负政府职能的人,在履行自己法定职责的时候推三阻四、百般推诿,也是泛情绪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源于当事人的心理因素,源于其人意识中的“利害”判断。
关于这种特征的其他情形请参考逻辑谬误中的诉诸感情一文。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三:过度追求完美
一个人追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追求完美,是好事。但是如果过度追求完美,往往会适得其反。
现实中,一个社会追求完美的表现,通常是用一些“最XX”的词语来赞美。这种赞美实质上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进行极力掩饰的行为。
对个体来说,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过度追求完美,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与泛道德主义的“道德拔高”如出一辙。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四:容易受到他人或社会情绪的影响
在一个泛情绪主义的社会,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群情激昂,一呼百应。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让参与者的容易忽略自己的责任,进而暴力沟通更容易导致情绪和愤怒。
网红带来的狂热和因为泛道德主义引起的网络暴力,多数都和泛情绪主义有关。
泛情绪主义的特征五:往往走向极端(盲目乐观或极度悲观)
泛情绪主义流行的社会,在情绪的驱使下,往往会集合大批的乌合之众,从而走向盲目乐观或极度悲观(狂热)。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一:冲动的后果
对于个体而言,泛情绪主义的危害就是导致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现实中不乏这种例子,比如2012年9月15日蔡洋、寻建奎在西安市使用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和车主事件。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二:钻牛角尖
泛情绪主义支配下的个体,喜欢钻牛角尖。比如:喜欢抬杠、用小概率事件或偶然事件当作普遍规律、面对问题采取极端固执的态度、对事情往往采取选择性遗忘、爱与恨两个极端等等。
比如:“一切责任都在XXX”、“亡我之心不死”等等说法,就属于泛情绪主义的表现,这种认知严重地妨碍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三:集体狂热或群体暴力
当年的纳粹德国,他们表现出来的集体狂热,以及群体暴力,与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泛情绪主义不无关系。
网络暴力越来越多,对异议者的声讨、人肉、举报日益泛滥。群体暴力在网络中泛滥的原因之一就是只讲情绪、没有理性。
泛情绪主义的危害四: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充满了泛情绪主义,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极端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
参考上世纪的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
言必称西方势力,也是泛情绪主义的一种表现。
泛情绪主义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泛情绪主义之所以会产生,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底层思维上,缺失了最基本的理性和逻辑。而理性与逻辑缺失的后果,就是人们失去了理智和责任的制约,变得愚昧和情绪化。
在泛情绪主义的社会中,多数人迷信权威、屈服于权力、习惯从众。一方面是人格上的懒惰和怯弱;另一方面,是思维中缺乏基本的逻辑与批判。他们只会追随一种标准化的“正确思想”,却不肯去建立真正的独立认知,用逻辑中去推敲一下“对不对”,因此总被各种“伪常识”制定的“正确思想”迷惑。
比如,刚学到一个新概念、一个大词,就不加考虑的用到各个场景中去;再比如,遇到问题,直接就是“一切责任都在XXX”。越是缺乏逻辑支撑的人,越喜欢使用那些更激烈、更正义、更冲动的言辞,来展示所谓的“力量”,甚至理直气壮的“耍流氓”,却丝毫不懂得反省,自己说的话能不能经得起最基本的逻辑考验。
愚蠢是被养成的,而非天生的。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一个时代,普通人的世界都被盲从、权威、禁制、标语、主义、偏见等等裹挟,放弃了思考和分辨的能力,苦难也由此而来。正是来自多数人的无知,鼓励了少数人的无耻。
自古以来,传统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或者说社会情绪这种力量始终被极少数人控制着——要么用它思考,要么用它作恶。
用逻辑思考的,是诸如苏格拉底、康德等哲学家,他们用逻辑去追求真理和智慧;用逻辑作恶的,是诸如古代的专制帝王、法西斯头目,他们所做的一切,是渴望去垄断逻辑的力量,让人们免于真正的思考,制造一个无知的世界,让恶得以肆无忌惮。
一个人的最大危险,就是拒绝思考,从而对身边的恶失去警惕;一个人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犯错的路上狂奔,却失去了刹车的能力。而逻辑,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变得清晰,在感觉上变得敏锐,在行动上找到方向。
当邪恶的力量利用社会情绪把人们“变傻”时,只有逻辑这个工具,才能让人们保持最基本的清醒,也摆脱日益被权威、愚昧与偏见支配的碎片化生活,走向真正的理性思维。
“话语权”,虽然仅仅只是一个词,它的威力不可低估。某些邪恶集团,比如上世纪的纳粹德国,大肆利用掌握的“话语权”,通过舆论宣传给民众洗脑,煽动整个社会的情绪。阶级、性别、地域、族群等等都是他们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洗脑宣传使得普通大众自愿奉献一切(包括生命),奉献之后还要为邪恶集团进行辩护。
在泛情绪主义的社会,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有可能不被蛊惑。学会从独立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逻辑工具建立认知框架,寻找真正的真相和正义,然后独立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