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总是有内在规律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按照规律进行,这就我们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当代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按照经济与政治相统一、批判与建设相统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来进行。
一、必须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政治总是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是经济在政治领域中的延伸。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建构于科学理性之上的、依托于现实支撑的彼岸思想,这决定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基于实质性合理性的诉求”。我们回顾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发现,前苏联的解体除了意识形态工作本身要不僵化、教条化,要不自由化的进退失据以外,更基础性的原因还在于在苏联的长期发展中,官僚阶层逐步演变为特权阶层,垄断着这个国家的资源,普通百姓的生活却没有得到应有保障和提高。生活上这种强大的被剥夺感,导致人民不再信任苏联共产党和当时的政府。价值也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人类的实践、认识及其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价值的概念从哲学角度分析,属于关系的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它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结果。价值反映的是一种存在于某种相互关系中的价值。换言之,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或消极的意义。这里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价值关系,也就是意义关系。从根本意义上讲,一切人类活动,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没有任何价值意识,人类就根本不会给自己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人类也就不能称其为人类,这也是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中经常的、永不中止的动因所在。根据苏联档案显示,苏联社会科学院曾在在苏联解体前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大多数认为苏联共产党仅仅代表工人利益占有比例极低,大约只有4%,认为还可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数字大约才占有7%;认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85%。”在这样一种现实之下,人民信仰、追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现实的支撑,意识形态缺乏有效的认同就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因此,除了革命时期,人民可能会在“来日理想主义”的刺激下暂时忍受经济上的贫困和窘迫外,在和平时期、建设时期离开经济发展去谈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善,将使意识形态的建构陷入虚无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