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思潮则是时代呈现的思想,是社会思想观念的花蕊、花朵与果实。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青年存在的自我意义与价值。当前中国社会正因不同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震荡。作为最鲜活、最开放的社会群体,青年的思想观念活跃,利益诉求多样,其精神生活受社会思潮影响广泛。如何正确把握青年与社会思潮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看待并科学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精神生活的冲击,是新时代青年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一、精神生活:社会思潮与青年双向建构的重要中介
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某一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动态表现。社会思潮与青年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社会思潮以不同的方式影响青年,冲击着青年的思想观念与价值选择,青年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能动地影响着社会思潮的起与落。两者总体上交互影响,而青年精神生活则成为两者双向建构的重要中介。
(一)青年与社会思潮的交互影响
首先,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社会思潮以其特有的利益倾向与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青年身上演绎出不可忽视的作用或影响。近年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以强大的势能渗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当代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模糊青年的价值认知。社会思潮是一定阶级或阶层思想观念、政治倾向、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立场。青年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西方社会思潮极力争取的对象。一旦思想受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青年就会产生思想困惑,价值认知也愈加模糊。其二,降低青年的情感认同。社会思潮是社会变迁的彰显,是时代社会的缩影。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期待社会变革与发展,但在以“分化”和“西化”为主导的思潮影响下,很容易弱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降低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其三,消解青年的道德意志。社会思潮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冲击、抵消、否定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受此影响,部分青年加入反对理性、批判权威、追求普世价值的行列中来。他们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仇富仇官,淡化意识形态,最终导致责任感缺失、是非观念淡薄、理想信念虚无。其四,加剧青年的行为失范。社会思潮常呈现出潮起潮落、此消彼长、变化不一的特征。青年社会经验缺乏,常常因为这种多变动性的折射,导致思想的困惑和行为的莽撞。一旦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就会把“武器的批判”变成“批判的武器”,在助推社会思潮变迁与发展的同时,往往导致自我行为的失衡失范,抑或埋下隐患。
其次,青年也影响社会思潮。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受社会思潮震荡与洗礼。然而,“青年从来就不只是社会思潮的冲击对象,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思潮”,青年精神生活不仅呈现着社会思潮更迭的多彩图景,也以自身的发展变换影响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与传播效果。其一,青年制约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社会思潮的发展前景分为两种,一种是影响力减弱,逐步衰落后继续“潜伏”,成为社会潜意识。另一种则是在压倒其他思潮后,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无论哪种前景,固然都有社会发展变化的因素,但都离不开青年这一重要传播主体的作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青年思想与价值观的冲突远超过其他群体,一旦被某一思潮吸引,就会成为这一思潮的拥护力量,推动该思潮的传播与发展。相反,当青年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观念成熟后,面对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不再无所适从,而是通过审慎分析后,决定是否接纳它、传播它。这是青年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这种表现为对多元社会思潮选择性接受与传播的主观能动性,总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社会思潮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其二,青年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效果。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思潮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与社会心理是思潮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任何社会思潮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引发关注,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甚至融入主导意识形态。青年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途径。青年求新从众的心理、活跃的思维、对网络和新媒体的熟练运用无疑为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思潮的传播效果。
(二)青年和社会思潮的双向建构
首先,社会思潮是青年自我建构的思想基础。社会思潮是一定群体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的汇聚,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存在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和潮流。其一,为青年建构内在精神家园、丰富精神生活内容,营造了外部环境。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内容广博,复杂多样:既有对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宏观发展境况的审视,又有对影响社会发展具体方案等微观问题的关注;既有对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师关于人生哲理的研究,又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等现实问题的探寻;既有青年社会化所必需的现代化意识,又有培养青年独立与批判性意识的个性化理念。这些思潮对于求新求异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大餐,虽然对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但客观上却丰富了青年的精神生活,建构了他们创新性、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其二,为青年建构辩证的、理性的思想提供了契机。社会思潮之所以受到青年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社会思潮关注了青年的现实问题,并以贴近青年思维习惯的传播渠道争夺着话语权。青年对社会思潮也不是一味地排斥或者吸收。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不少青年一方面关注思潮反映出的人权、腐败、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冷静而又客观,既看到思潮背后折射出的现实困境,又对解决问题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可以说,多元社会思潮的交融交锋,进一步放大了青年求新求异、善于思考、喜欢质疑的思想特点,也无疑培养了青年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青年是建构社会思潮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社会思潮的参与者、追随者与传播者,青年在社会思潮建构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一,青年的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是社会思潮产生与传播的重要基础。社会思潮之所以对青年有着独特的诱惑力与吸引力,固然与思潮本身属性联系紧密,也与青年的成长特点密不可分。青年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敢于挑战权威,对正统观念持质疑之心,并试图通过非主流方式表达群体的利益诉求,逐步完成从社会舞台边缘走向舞台中心的社会化蜕变。那些契合青年的非主流性特征和利益诉求、精神需要的社会思潮,借青年的主动选择和积极传播而得以茁壮萌生与迅猛发展。其二,青年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主体。传播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与发展水平。从诞生之日起,社会思潮就不断谋求号召、震动更多的群众心理,在对外传播中不断扩大群体的认同感,壮大自身的影响力,以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青年与社会思潮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是社会思潮产生与壮大的群体基础,对于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青年对社会思潮的学习、理解、选择、交流等活动越频繁,社会思潮的传播就越迅速,发展越迅猛。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更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青年在思潮传播中的作用也继续得到凸显。
二、冲击:社会思潮对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影响广泛、持续深远
精神生活是精神活动、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统一,体现了青年存在的自我意义和价值。精神生活具有层次性,心理生活是基础层面,由道德和价值构成的伦理生活是理性反思层面,以理想和信念为核心的信仰生活则构成了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作为一种带有特定利益倾向、道德主张、价值观念和信仰信念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对青年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冲击。
(一)引发心理震荡
心理生活是青年精神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思潮得以传播的基础性因素。普列汉诺夫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2]196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的综合表现形式,是民众心理的一种反映。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生活容易产生正向或负面的冲击,引发心理震荡。
首先,产生从众心理。社会思潮关注现实利益,以平民化的传播方式争夺着话语权,对青年具有号召与震荡的心理力量。青年社会阅历相似,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为表现出“合群”,他们往往希望在观念与行为上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追捧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并以此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极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加剧逆反心理。社会思潮以其观点的新颖性很容易获得青年群体的心理认同,引发心理共鸣。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不一致、现实与理想产生分歧与矛盾时,青年对原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产生动摇,在带有明显利益倾向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下,很容易对社会现实问题产生偏颇认知,悲观和失落情绪不断蔓延,消极的逆反性心理或将加剧。最后,陷入矛盾心理。西方社会思潮绝不是简单、粗暴的民意表达,其形成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且有相应的思想和学说作为理论支撑。“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因此,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改造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思潮的变动性与隐匿性,一旦披上了形象化、学术化的外衣,青年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产生非理性的判断,并因此陷入苦闷与迷茫。
(二)导致价值观偏差
伦理生活是青年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青年伦理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年精神生活的面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价值取向的思潮,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诉求,它们相互交织、渗透、斗争,在此消彼长中兴衰更替。这些或激进或保守、或健康或低俗、或先进或落后的社会思潮,对青年政治态度立场、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价值标准认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影响主流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环境。不可否认,部分思潮对社会伦理道德持有客观的态度,其深邃的内涵与严谨的逻辑对青年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牵引作用。然而,不少思潮过多渲染资产阶级道德与价值理念,诱导青年漠视传统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反主流、反正统、反权威,模糊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加剧了道德环境的失衡,阻碍了社会主流道德与价值观的传播。其次,加剧青年价值取向的冲突、混乱。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西方社会思潮的大肆入侵,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渗透。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夹杂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向青年群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青年的价值体系中必然纷争不下,增加了青年价值选择的复杂性,也加剧了青年价值取向的混乱和价值选择的困难。最后,导致青年道德行为失范。社会思潮往往假以“利益代言人”或“思想解惑人”的面目,对青年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个人利益问题给出看似合理的解答,以此牵引青年伦理生活的发展。近年来广为传播的一些社会思潮,极力鼓吹所谓的民主与人权,并把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作为人生哲学。受此影响,部分青年漠视集体利益,是非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非主流道德与价值观,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剧信仰危机
信仰生活主要包括个体的理想、信仰、信念、审美等内容。信仰生活是青年精神上的“钙”,是指引青年奋斗的精神支柱,在青年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思潮首先是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在传播中发展壮大。社会思潮在青年中持续传播就是不断影响青年内在精神世界建构和外在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对青年理想信念信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明证。
首先,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发青年信仰迷失。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青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然而,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借以各种社会思潮的力量,加强对我国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最典型的是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表面上提倡价值中立,实质却在于“非马克思主义化”,其最终目标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受此影响,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质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困惑,信仰信念模糊动摇。其次,削弱了青年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曾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新时代凝聚和激励青年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受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部分青年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发生异化,泛道德、泛情感的非理性情绪不断碰撞,呈现出狭隘的族群意识,不断制造影响社会进步的网络舆情,甚至出现聚众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不仅如此,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否认人的社会化本质,鼓动青年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反传统、反规矩、反理性,倡导玩世不恭、“佛系”,导致青年激情斗志缺失,精神家园颓败,精神支柱弱化。
三、重构: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引导
米尔斯曾指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社会思潮不是洪水猛兽,它固然冲击着青年不同层面精神生活,但也同时为研究青年精神生活、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全面认识、正确研判、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社会思潮,是引导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理性看待社会思潮对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正常社会文化现象。一些社会思潮迎合了青年群体的特定心理需求,成为青年表达情绪和彰显个性的重要形式。但要看到社会思潮的多元性,理性看待社会思潮对青年及其精神生活的实际影响。
首先,高度重视社会背景因素在青年精神生活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精神生活是青年在追求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过程中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产物。受个体生存与认知本能的约束,青年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状态、心理素质等自然性要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教育成长环境、人际活动范围等社会性因素逐步超越自然性要素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受此影响,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极易成为影响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外力作用下甚至直接影响其发展方向。因此,要推动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必须理性看待青年精神生活与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从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青年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间的关系,引导青年理性地分析、研判社会思潮,为精神生活发展吸收有价值的思想文化营养。
其次,理性看待社会思潮对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积极效应。一些社会思潮影响、干扰青年心理生活、伦理生活、信仰生活,冲击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然而,不同社会思潮的聚势涌入与迎合吸纳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交锋与耦合对青年精神生活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社会思潮之所以在青年群体得到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形色各异的社会思潮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迎合了他们的猎奇心理,还因为这些思潮中科学、合理、正当的内容为青年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惑提供了支持。社会思潮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有利于培养青年脚踏实地的思维习惯,对于提升青年的伦理生活有着正面的意义。一些思潮提倡主体意义,启迪青年不盲从经验,不轻信权威,主张通过平等竞争去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鼓励青年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青年的思想疆域,激发了他们的精神动力,活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对于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科学应对社会思潮影响的过程中引领青年精神生活发展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存在,对青年精神生活产生了持续而又深刻的影响。要加强青年的价值观、道德和信仰教育,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根源,科学借鉴其传播优势,引领青年精神生活发展。
首先,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产生条件,关注青年精神生活的现实困境。从主观上讲,社会思潮的产生离不开精神生产的专门化、精神领袖的推动。从客观来说,社会思潮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般产生于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期,因而又曰“时代思潮”。当社会处于深刻变动期时,思想便显得积极而活跃,为回答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思潮便应运而生。当前我国思想界出现的思潮是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也是不同阶层和群体对急剧变化时代不同感受的表达。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交流碰撞,对青年的精神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毋庸置疑,社会思潮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关注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困惑与思想问题,很容易获得青年的青睐与认同。把社会思潮与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相结合,就是要认识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反映这一本质,贴近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特点,积极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道德与价值观发展,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从而拓展精神生活发展的新途径,丰富精神生活的新内容。
其次,科学借鉴社会思潮的传播媒介,关注青年网络精神生活发展新样态。传播媒介大众化是社会思潮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一些社会思潮以某种学术思想为基础,通过改造甚至伪装成社会成员公认的道德和价值标准,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以此影响青年的精神生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推进,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影响逐渐消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新的渠道,青年对社会思潮传播的贡献更突显。青年在传播社会思潮的同时,精神互动更加频繁,精神交往更加多样,审美、创造和超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也不断被激发出来。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在社会思潮与青年双向建构中的作用,重视引领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强网络道德与价值引导,培养青年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鼓励青年投身网上时政和网络公益,提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意识;提升青年精神价值追求层次,推动青年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三)有效引导社会思潮,为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近年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全方位渗入我国青年精神生活,由此引发了青年精神生活的困扰、困惑甚或危机。在当今世界,面对不同思潮的冲击,围追堵截显然已经不再是应对的有效之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流变,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乃是益方良策。
首先,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为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一些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普适性与全民性的思潮,以所谓的“客观、公正”为说辞,打着“价值中立”的幌子,宣扬“意识形态时代终结论”,表面上看只是思想观念的交流,实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交锋。国内外一些政治组织热心制造和传播某些社会思潮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和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对青年心理状态、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以青年喜欢的话语表达方式,有效地阐释和梳理各种社会思潮,使青年能够认识不同思潮的意识形态性,批判地看待社会思潮,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为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其次,大力加强价值引领,为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价值旨归。价值观是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与青年精神生活发展高度统一。一方面,科学的价值观为青年精神生活奠定价值支撑,凝聚价值共识,提供价值指引。另一方面,求真向善唯美的精神活动、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状态、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青年价值观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思潮是一定价值观念的理性表达,一些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利益趋向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不断传播,势必扭曲个人的价值认知,导致青年精神生活呈现出价值观功利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精神价值追求弱化等失衡失序的样态,加剧青年精神生活的荒漠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是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定海神针,也是促进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遵循。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广大青年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理论和正确观念阻抗社会思潮负面影响,提高青年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其精神生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旨归。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