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类(西厢记改造原因)
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故事题旨的改造及其原因。
王实甫对莺莺故事的改造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凋》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共同幸福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吲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
“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自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都应受到鞭挞。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这一题旨,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