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天真
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渴望什么样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怎么依托社工站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加精细、优质、有温度的服务?这是安徽省民政工作者正在探索解答的问题。
2021年,安徽省民政厅牵头,联合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制订《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社工服务为支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使资源聚合、力量整合、服务协同,推动形成精准高效的民政服务新格局。
目前,安徽全省已建社工站1507个,合肥、亳州、宣城、淮南、滁州等15个市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驻站社工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2万人,开展社区服务1.68万场次,服务民政对象96万余人次。记者采访发现,遍布城乡的社工站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在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和社会事务等领域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让民政服务更有韧性、更有温度。
加快人才培养,建强社工队伍
2023年年初,按照“安徽省委人才工作小组工作要点”部署,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步伐。省民政厅联合财政、人社、教育等13家省直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人才队伍建设绘制路线图。
“坦率地说,安徽社会工作和长三角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专业化人才缺口大、服务品质不高、供需存在矛盾等问题突出。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省民政厅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处负责人说。
先梳理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我省社工人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缺口大,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工少、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二是专业性不强,社工身兼多职、分工不细、缺乏专业的督导和相应的职业技能再培训;三是社工收入低,社会接受度差,导致行业吸引力弱。”该处负责人总结。
再确定行动方案。省民政厅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建立社会工作学院,实施学历提升、持证率提升和实务能力提升三项工程,开展社会工作成人教育,培养本土化、专业型、复合型社会工作实务人才,2023年招收本(专)科生889人。省民政厅还将人才培养纳入年度考评目标之一。
省民政厅连续两年各遴选16名社工人才赴长三角脱产学习两个月;选送亳州等8市30名社工到江苏跟班学习。省民政厅联合无锡市社会福利院举办全省民政服务单位社工专业人才培训班,培养儿童福利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持证人员90人。
记者走进铜陵市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铜陵学院实习基地的牌匾赫然在目。去年5月,铜陵市民政局与铜陵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政产学研”一体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依托3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6家社会工作服务实训基地,重点为一线社工开展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合肥、铜陵、池州、安庆等市对获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给予奖励,并在工资待遇上提档升级。合肥市对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高级、中级、初级职业水平考试的,由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2000元、1000元、500元的一次性补助,并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对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且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岗位补贴600元、400元、200元。阜阳市采取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建平台推动社工机构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推动人才发展,持证社工人员与社工机构数量均翻番。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有社工超12万人,其中持证社工2.4万人、高级社工师11人;全省设置专业岗位13540个,其中民政岗位2511个;有社工服务机构680余家。
聚焦“老小残困”,提升服务能力
小周是滁州市琅琊区滁阳街道1户低保家庭的孩子,因患尿毒症而休学,后经治疗逐步好转,渴望重返校园。滁阳街道社工站及时介入,从小周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帮扶,多次带领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融入。社工站了解到小周渴望重返校园,随即将情况上报至街道办以及教育、民政等部门,发起个案会商,成功解决了小周的入学问题。
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社工综合服务站以“老小残困”等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切入点,整合未保站、社会救助服务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慈善工作站,实现“人员、阵地、资金、服务”的融合,建立“需求、服务、居民、骨干”四项清单,提升民政服务能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其中,社工团队有效链接外部资源,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资源,还吸收了乡贤、能人参与社工服务,激活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活水”。
铜陵市桥南社工综合服务站在社会救助、养老、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殡葬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链接资源、构建社会网络,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社工加强对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引导,激活社区内生力量,打造出特色楼道文化和“红管家”社区治理服务品牌。
阜阳市社工站在专业社工少、群众基数大、社会资源少的困境下,大胆创新“模块化+个性化”工作法,梳理“老小困残”共性需求,按需求设计专业服务项目,实现服务全覆盖。同时,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实现个人需求有回应;落实全程督导机制,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实现社会“大”和谐。
此外,全省各地还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一站一品”社工站,推出了铜陵“心相印社会工作室”“汪华指南针寻亲驿站”,池州“志愿秋浦”,安庆市龙狮桥乡“邻里十八匠”等66个服务品牌。
汇聚各方资源,拓展服务范围
“做好公益项目,盘活、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民政服务微平台,延伸民生服务零距离,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参与、厚实的社工人才底子。若仅靠社工站,成效不会这么显著。”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中级社工师乔丽娟感慨道。
安徽各地探索成立镇村级公益基金,全省试点建立社区(村)基金超1200支,共募集资金4900余万元,聚焦助困、助残、助学等开展公益项目,已使用2200余万元善款。其间,社工通过链接外部资源,鼓励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或以驻地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结对认领的方式募集善款。有了公益基金的支持,社工站大力开发老年人能力评估、空巢老人探视、困境未成年人家庭走访评估、低保对象能力评估及入户调查等公益项目,探索“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2016年发起成立了“乐养西园”文化养老专项基金,历经6年,该基金资金来源从最初仅依靠基金会和政府双方出资,发展到发动街道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筹资,服务从社区养老拓展到儿童、小区治理、社区矫正、文化营造等领域。该基金也升级为“乐园人家”社区慈善基金,累计筹资120余万元、开展服务46项、服务10万余人次,基金支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省、市、区各类荣誉累计20余项。
2022年、2023年,安徽省连续两年将高质量推进社工站建设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建管并重、提质增效要求,明确社工服务的方向和目标,深入推进社工站建设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2022年至今,全省各级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支持社工站建设,探索实施社工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以及安徽省“助力乡村振兴”“高层次社工人才培养计划”等特色项目,促进民政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