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这本书,相信所有人都久仰大名。它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常青藤名校必读书单的第一名。但或许是因为名头太大了,它给很多人造成了十分复杂难读的错觉,因此敬而远之。但其实,《理想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
《理想国》封面
在你的印象中《理想国》应该是怎么样呢?
柏拉图以对话聊天的方式,给读者描绘了真善美的理想国度。除了国家和政治等因素,《理想国》还探讨了像婚姻、自由、教育、诚信等日常生活问题。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几乎所有人在各种人生必读的书单上看到《理想国》的身影。但有人觉得古老的哲学深邃难懂,自己又看不懂,还没有打开就告辞。有人认为书中讲述的是政治、国家建设之类的严肃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
事实上,《理想国》这本书并没有那么阳春白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聊天,和我们一起探讨了许多哲学观念:公平与正义、道德与法律、男女平权、婚姻自由、洞穴理论……
洞穴理论
书中没有枯燥的说理,都是交流探讨的形式,语气轻松,内容好读。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型,将政治、道德、国家管理等宏观问题统统落实一个具体可感的场景。我们可以选择理解和接受,也可以选择深入思考,提出不同意见。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情况,进而发展出不同的观点,这才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表示:“《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是向青年推荐的唯一西方哲学著作。”但其实,《理想国》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甚至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它几乎浓缩了所有学科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任何学科和专业都能通过《理想国》找到历史源头。阅读《理想国》,就像是一群渊博的智者为围炉夜话,倾听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从日常聊天讲到正道德,从个人发展讲到国家建设。心之所至,话之所至,即使是“洞穴理论”这种令后人无限探索追思的哲学观念,也是平和自然、娓娓道来。
“洞穴理论”插图
在柏拉图看来,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就像是被关在洞穴中、背对洞口的囚徒。他们只能看到外界事物投来的影子,并一味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事物。相反,受到教育的人,就像是从这些囚徒成功逃出来的人,他们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柏拉图的智慧令后人无限遐思,难怪英国评论家怀特海说:“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读懂《理想国》的第一步:认识柏拉图
《理想国》被称之为“学科之神”,影响到后世的教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等诸多学科,启发了后代多少伟大思想家的理论,比如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都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了灵感。
柏拉图《会饮》的场景
柏拉图超越了理性,他提供的激情和灵感,直抵人类体验的最深处。但是,柏拉图的价值不在于总结了多么完善的理论,而在于不断纠正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最终逼近问题的终极答案。柏拉图的著作大部分是以对话方式写成,主要有《辩诉篇》、《克利托篇》、《普罗塔戈拉篇》、《曼诺篇》、《共和国篇》(即《理想国》)、《菲多篇》、《宴话篇》、《菲德罗篇》、《智者篇》、《法律篇》等。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转向术”,他认为人的灵魂早就认识众理,包括最高的善,所以我们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把它引导出来。比如,有位学生经常向柏拉图倾诉,说别人对他有成见。有人认为,柏拉图是人世间最接近神的一个思想家。
柏拉图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灵魂工程师,他脑洞大开地把灵魂想象成一辆理性、欲望、激情的三架马车,用文学手法生动描绘出了马车跑起来,甚至失控的场景。
《理想国》塑造的是什么样的哲学世界呢?
在《理想国》中,对话发端于一个苏格拉底的问题:什么是“正义”?
这里提出的并非是一个纯理论问题,因为第一卷里苏格拉底和智术师色拉叙马霍斯针锋相对的对话里,就已屡次强调正义问题乃是涉及一个人应当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的大事。
苏格拉底
在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在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两兄弟的劝说和敦促之下,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展示什么是正义本身,什么是不义本身,两者对灵魂发生何种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来证明正义之人的生活乃是最善的生活。与短篇“苏格拉底对话”不同,苏格拉底从《理想国》的第二卷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正面阐述自己的思想。
而在第四卷里,正义的城邦宣告完成,接下去只需要寻找已然蕴含其中的正义,此卷体现了每一个阶层只做它自己分内的事,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按照最初的方法设计,城邦之正义被按部就班地应用到灵魂之正义。为了使“灵魂与城邦的类比”关系继续发挥效用,两者在结构上也必须相似。
这就是为什么正义的城邦拥有的三阶层恰恰和灵魂的三部分一致吻合:生产者阶层对应的欲望部分,卫士阶层对应的情感部分,而统治阶层对应理性部分,于是灵魂之正义与城邦之正义相似,是一种三部分各司其职而达致的内在和谐,也就是说,由理性部分统治,情感部分协助,而欲望部分则被统治。
在找到城邦之正义和灵魂之正义之后,苏格拉底在第四卷结尾着手进一步探讨不同种类的政体以及对应的不同种类的灵魂。这一探讨在第五卷开始处被波勒马霍斯和其他谈话者打断。
从第五卷到第七卷,首先就讨论了妇女儿童问题,其次从第五卷后第七卷,首先着手讨论妇女儿童问题,其次从第五卷到第七卷末尾又集中讨论哲学和哲学家。随着“理想国”创建的步步推进,问题变动的越来越突出,萦绕出对话者的脑海,挥之不去,最终于由格劳孔打断苏格拉底,直截了当提出问题:“理想国”是否能够实现?如果可能又怎样实现?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乃是《理想国》的一大枢纽。
第八卷和第九卷回到了正义和不义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方法仍旧借助“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他们探讨了“美善之邦”及其统治者哲学家的此地衰变,经过由荣誉政制和追名者,民主政制和民主者,最后到暴君政制和暴君。苏格拉底与谈话者回到现实,把理想城邦、哲学家与现实存在的四种类型的政制和灵魂作对比,证明绝对正义的灵魂要比任何其他类型的灵魂更幸福,特别是与暴君(即绝对不义的灵魂)相比。
全书在最后一卷(第十卷)针对诗歌再次提出了“再次批评”之后,用“埃儿的神话”终结了整篇对话。《理想国》的第十卷故此与第一卷遥相呼应:第一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正义”,那里的正义乃就个人而言,而最后一卷的收尾神话——有关灵魂在冥界为重生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又回到了个体灵魂。
在这样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至第九卷起到重要作用的“灵魂与城邦的类比”,真实目的是为了用正义的城邦来阐明正义的灵魂。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是追寻的是理想而非现实的正义,他们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理想的城邦并培育出一个理想的灵魂。
大家读《理想国》,要进行有选择性地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一是因为西方哲学理念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目前的国情;二是《理想国》里的范围有些超脱了我们的理解,不能囫囵吞枣。总之,《理想国》是能够打开你智慧之门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