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年第3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年第3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年第3期目录及文章摘要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廊坊师范学院主办2024年第3期(总第173期)▶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以史为鉴”与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_人类社会_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_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_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廊坊师范学院主办

2024年第3期

(总第173期)

人类社会_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_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_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_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以史为鉴”与中国传统史学历史理性

王记录,李红霞

摘 要:“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观念支配下,古代史家的理性思维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完善德行必须读史;立足于现实而思考“以史为鉴”的意义;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讨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以史为鉴”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历代王朝内部政治文化结构的相似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重人事的观念、直书精神和信史原则以及历史境况的复杂性,都成为古代史家思考“以史为鉴”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关键词:以史为鉴;传统史学;历史理性

王记录,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

学术史视域下的“左史右史”说

成运楼

摘 要:经由《礼记·玉藻》提出、《汉书·艺文志》阐发的“左史右史”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公案。在传统语境下,经学家利用左史、右史与太史、内史的跨文本阐释,普遍维护《礼记》说而否定《汉书》说,但脱离经学政教的影响,《汉书》说实则更加深入人心,冠名《礼记》而实取《汉书》的文化现象更为常见。不过伴随着经学反思意识的觉醒以及近代学术思潮的发展,以章学诚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对左史、右史官制有无和记言、记事是否二分提出各种质疑和批评,严重冲击了这一学说的合理性。但这些批评与质疑并未引起近现代学者的充分注意与积极回应,坚持旧有经说并力证“左史右史”者依然大有人在。这一境遇主要是由于近现代史学史学科的兴起与其他相关人文研究的发展,需要借助“左史右史”说作为学科建设与理论阐发的起点,故而保守地承认甚至维护“左史右史”说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

关键词:左史;右史;记言;记事;学术史

成运楼,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

中朝史学交流与比较专题研究

朝鲜士人李德懋及其《磊磊落落书》考述

秦 丽

摘 要:《磊磊落落书》是朝鲜王朝第一部明遗民传记史书。该书由正编十卷、补编二卷组成,正编作者为李德懋,补编上卷由李光葵所辑,下卷由成海应撰成。该书在参考大量明清史书、地方志、笔记、文集和部分朝鲜文献基础上编成,其中尤以明清笔记、文集为主要来源。书中所收明遗民在明末清初以来的各类明遗民传记史书中数量最大,而补编所载入朝明遗民成为该书区别于清朝明遗民传记史书的重要特征。然该书尚属资料长编性质,人物收录驳杂,义例未备,其后成海应在此基础上汰滥补阙、剪裁整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明遗民传记《皇明遗民传》。尽管如此,《磊磊落落书》作为朝鲜正祖时期尊周思明风潮下的产物,仍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明遗民;李德懋;《磊磊落落书》;成海应;《皇明遗民传》

秦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韩关系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

范祖禹《唐鉴》在中朝之流传与影响

袁昆仑

摘 要:《唐鉴》是北宋范祖禹编纂的以唐之史事为北宋皇帝提供鉴戒的史著。受党争影响,《唐鉴》在北宋被列为禁书,未能发挥鉴戒作用。南宋至清,《唐鉴》曾用于经筵,并受到儒士称颂。《唐鉴》传入朝鲜半岛后,受到朝鲜王朝君臣的重视,被用于经筵。尤其英祖时期,君臣在经筵中研讨《唐鉴》,以唐之君臣和史事互相勉戒,由此进一步讨论朝鲜王朝的现实问题。《唐鉴》在朝鲜儒士中也有一定影响,他们仿《唐鉴》编纂史书、刊印《唐鉴》,并借《唐鉴》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唐鉴》在中朝之流传和影响,是中朝史学交流和不同政治文化状况的反映。

关键词:《唐鉴》;经筵;朝鲜王朝;中朝史学交流

袁昆仑,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中韩文化交流史。

朝鲜王朝林象鼎《林氏历代史统》之史学特色

张璐瑶

摘 要:18世纪初,朝鲜王朝学者林象鼎在书筵以《少微通鉴节要》为启蒙教材教导世子学习中国古史的过程中,发现该书不能完整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为此萌发了以纲目体例重新整理中国历代古史的愿望。他以中国历代通鉴类史书为底本,以朱子正统论为确立中国正统王朝的标准,整理了上起上古帝尧陶唐氏,下至明崇祯十七年的中国历代通史,编成《林氏历代史统》。编撰过程中,林象鼎较之中国通鉴类史书更为遵循朱子《纲目》凡例,强调正统论。这表明朝鲜王朝以程朱理学立国,正统论成为朝鲜儒学界倡导尊周思明的理论武器,而确认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性,实际上也就是确认朝鲜本身作为“小中华”的正统性。

关键词:林象鼎;《林氏历代史统》;正统论;中国通史;中韩史学交流

张璐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史学史和中韩史学交流。

外国文学研究

从“他者”到“主体”——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及其意义

董雪娟,李 瑾

摘 要:身为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以“他者”的视角展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体现出她对种族问题与自我身份追寻的审慎思考,让读者跟随着她的脚步来还原历史。通过地理空间建构、心理空间建构和社区空间建构,莫里森表达了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种族意识,并试图重塑“他者”的“主体”性。莫里森将“他者”与空间相结合,将自身的文学观与政治观融于对“他者”的空间建构当中,在少数族裔文学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他者;主体;空间建构

董雪娟,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中外文学、旅游文化。

流亡中的形式实验与生命之思——论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晚期风格”

杨 莹

摘 要:自捷克流亡到法国后,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开始发生变化。他在法国时期创作的小说较捷克时期更加晦涩难懂,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种变化体现了爱德华·W.萨义德所论述的“晚期风格”。导致昆德拉作品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是他生存国度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在生命后期不得不直面死亡,这使他思考的命题开始向内转。从昆德拉的作品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上。一方面,昆德拉采用了作者介入和关键词写作的形式实验,用小说形式的创新引领现代派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开始探讨遗忘和回归的生命主题,用书写对抗原本不可抗拒的遗忘,用永恒的流亡拒绝回归,将自己彻底地放逐在了小说艺术的道路上。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晚期风格”;流亡;形式实验;生命之思

杨莹,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学理论、中外作家作品评论。

海河流域水利建设专题研究

1927—1937南运河下游疏浚中的官商联动

徐建平,吴羽寒

摘 要:在流域治理和灾害救治中,人们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往往会产生一些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变通性举措,值得后人总结借鉴,1927年至1937年南运河下游疏浚中的官商联动便是典型的一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运河下游马厂减河口九宣闸至天津市河段的淤塞严重影响到内河航运及商业秩序,在政府疏浚经费奇绌且商人受损严重、疏浚需求急迫的情况下,官商双方在疏浚方案、资金及组织方面配合联动,推动疏浚工程终至完成,对恢复内河客货运输与灌溉秩序皆发挥了一定作用,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联动中存在的管理失当、协调不畅等情况,使工程延宕,最终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总结个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整合现有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灾害和增强跨部门沟通协调,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南运河;疏浚;官商联动

徐建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水利史、政治史。

海河流域的凿泉活动与梁式堂“凿泉之说”的贡献和影响

闫伟光

摘 要:在20世纪20年代华北地区连续干旱的气候背景下,西北军冯玉祥幕僚梁式堂提出了“凿泉之说”,并自1928年起在华北各省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凿泉活动,先后撰写了《凿泉浅说》与《凿泉浅说问答》两书,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如何开发利用山前地带地下水的理论和方法。梁式堂于1934至1937年主持了海河流域山前地带的凿泉活动,为当时河北的引水抗旱开发了新的稳定水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凿泉活动虽因抗战爆发而中断,但其凿泉理论和方法却逐渐成为此后华北地下水开发的实用理论与经验。其学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水利之学中“用水之源”(即地下水利用)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长达十年的丰富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其理论方法后来被吸收入中国现代农田水利科学体系中,对近现代中国水利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海河流域;凿泉;梁式堂;西北军;《凿泉浅说》;《凿泉浅说问答》

闫伟光,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区域历史地理、京津冀水利史。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风险及路径探析

汪晓莺,丁望兴

摘 要:思政课兼具公共课和意识形态教育课的双重身份,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人工智能正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尤其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有助于提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匹配度,能够推动思政课智慧“大平台”的建设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创新。然而,在肯定人工智能带来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学习这一先进技术价值的同时,也应警惕诸如大学生数据隐私安全、现有教育伦理瓦解以及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等潜藏的风险。因此,必须塑造好思政课教师“引路人”形象、完善好个人数据信息保护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确保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思政课;教学

汪晓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工智能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的缘起、主体及创新

李真真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方方面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提供了创新机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廓清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参与主体的地位及利益博弈,有利于明晰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前进的方向,为创新搭建基于多方教育行动者和多样化治理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提供指导。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评价机制

李真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技术哲学。

教育教学研究

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刍议

周慧敏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中国精神的根本内核,它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古代文学便是其中历久弥新的最鲜活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价值理念及精神的培养不仅具有先天优势,更是责无旁贷。在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的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应以文学属性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以文化属性彰显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实践方式,将思政育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进而营造社会新风尚,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文学属性;文化属性;实践方式

周慧敏,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明清文学与文化。

“生活世界”重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培育——一种跨越二元范式的折中方案

陈志远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统和现代两个面向,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过度关注“高、精、尖”的理论论题,而对“生活世界”的关注相对不足。因此,寻求一种可能的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拉回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关怀意义和理论导向价值。具体说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面对面的阶级动员与政治宣传为法宝,在复盘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传播效率、包容度和实践技能导向上具有优势。而一种可能的方案,即折中思维,提出了在全社会分工教育格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规范、叙事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亲近性和亲和力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跳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通过折中思维创造新的发展路径。这种折中方案可以通过重建“生活世界”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教育有效性,并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参与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关键词:“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陈志远,闽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哲学视域下“5E”教学模式的构建

杨 翠,郑雪敏

摘 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基于建构主义的“5E”教学模式将静态的教学理念动态化,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由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实现从“行”中“知”,从“知”中“行”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引入”“探究”“解释”“细化”“评价”五个方面展开教学,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且呈现出连带作用。本体论下的“5E”教学模式是师生教学交互过程中对“某一概念”进行的本源探究;价值论下的“5E”教学模式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生成论下的“5E”教学模式则是学生内化新概念过程中对“对象与实践”统一的结果。

关键词:“5E”教学模式;本体论;价值论;生成论

杨翠,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_人类社会_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一篇: 崇尚英烈,让社会多一些“不退让”的浩然正气
下一篇: 社会工作师证是干什么用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