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从理论上说,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实践上说,它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方到东方的拓展。有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有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的相继建立,也才有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相继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从莫尔、康帕内拉到摩莱里、马布利,再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历经300多年的时间,并从空想描述逐步发展到理性批判。但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地局限在道德谴责上,而对社会主义的描绘,更多地局限在价值判断上。这种道德谴责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启发人们认识现实、向往未来,但不可能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和有效途径。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页)
到了19世纪4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把资本主义带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资料已由个人分散使用变为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过程已由个体活动变为社会化的集体活动,产品也不再是为了个人消费,而是面向社会需要。这种生产的社会化内含着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由劳动者来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要求。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不断增多,力量也在不断增长。到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已经全面展开,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也开拓了世界市场的,带来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人类历史已由“地域史”转向“世界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矛盾。这些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形成,为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只是为新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前提,但要突破已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空想局限,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从事理论研究以及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仅实现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而且还完成了历史观的革新和经济学上的革命性突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充分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运用它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全新的考察和研究,进而形成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力量。随后,马克思又把唯物史观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积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立的根源及雇佣劳动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使命。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的研究自然就被置于现实基础上。“它的历史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同上,第796页)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解答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而未能解答的时代课题。由此,社会主义摆脱了空想,走出了乌托邦的荒原,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视野,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整个欧洲社会尤其是在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继续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不断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教训。他们先后写下了《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重要著作,对社会主义作了更为深刻的论证。1880年,恩格斯写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对社会主义理论作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这本书和《共产党宣言》,一直被后人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和奠基作。
二、科学社会主义解答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为单纯创造出一套系统完备的社会主义学说,而是要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社会弊端以及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必然趋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此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基本原则都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这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同上,第802、894页)。同时,它还带来一个恶性循环,即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恩格斯指出:“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同上,第801—802页)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由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实行社会化的统筹,并由全体劳动者来共同享有劳动成果。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资本所有者也对资本占有形式和经营形式进行调整和改变,大量生产资料采取了股份制这样的社会化形式,在分配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利益上的平衡。由此也说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利益上共有共享,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二)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或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上,第817页)。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方式、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先进思想意识,也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化大生产也把无产阶级锻造成为一个有组织性、有纪律性的劳动群体。无产阶级不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还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因而也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同时,无产阶级也是社会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它的利益要求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因此,无产阶级能够承担起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使命。
(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完成使命的保证。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与以往一切政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代表和维护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四)关于社会变革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革命的途径。“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同上,第395页)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强调无产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变革,后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了合法斗争的权利和途径,他们也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变革的新方式、新途径,也不排除用和平方式争取解放的可能性。马克思说:“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象美国、英国……工人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恩格斯曾指出,合法的议会斗争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来说,是“一件新式武器”,是“一个解放的手段”。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利用这种新的手段,达到为工人阶级服务的目的。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建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要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实行新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个新型国家政权叫作“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4页)马克思还通过对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总结,阐释了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还要利用国家政权,“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建立和实行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8页)。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阶级对立的制度根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创造平等的社会条件。与此同时,无产阶级还要逐步清除旧的思想文化观念,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
(六)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有一个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的过程,马克思把这个改造过程叫作“革命的转变时期”。社会改造完成之后,人类社会发展就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个新的社会形态更多地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后来也把它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看来,这个新社会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这个新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人类将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更加充分的条件。
(七)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无产阶级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4页)。同时,社会主义还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了人的彻底解放,这既是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壮丽的日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未来世界的必然走向,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并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其核心内容,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对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领导力量的科学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和远大的历史感,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必然趋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人们追求和实践社会主义才有了理论依据、规律遵循。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推进和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引领和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社会主义运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依托。无产阶级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承担起自身的使命。同样,科学社会主义掌握和引领了无产阶级,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一问世,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就迅速来临,这就是1848年欧洲革命。在这次革命风暴中,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也开始成为工人运动的旗帜,并推动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到了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欧洲工人运动朝着日益成熟的方向发展,并由一国行动走向国际联合,由一般斗争走向夺取政权。反映这一进程的重要事件,是第一国际的创立和巴黎公社的诞生。到了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组织在欧美各国纷纷创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有了深度的结合。进入20世纪,借助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俄国共产党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方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催生一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更广泛的发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不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他们在为《共产党宣言》写的第一篇序言中,强调《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还指出,由于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宣言》中有些论点可以作出修改,有些论点就其实际运用来说已经过时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态度。有科学社会主义为依据,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优势。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要教条式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也会使实践丧失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页)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也要在坚持中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秦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