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和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 及社会行为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的基本情感,如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只重视社会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认识的培养,而忽略对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追求。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时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多设计一些以情感人、触景生情的社会活动,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真正融入每个孩子的生活,让每个孩子成为一个自由舒展生命、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一、家长方面 1.做好幼儿入园心理准备 家长应当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使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心理上的准备。如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因为宝宝已经长大了,变能干了,要学知识、本领了,乖的孩子、聪明的孩子都上幼儿园的。”来夸奖和鼓励孩子;带幼儿参观附近幼儿园,让幼儿亲自接触一下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将要在其中生活、学习的新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越熟悉,孩子越能适应新环境。
让孩子到园中的活动场地进行玩耍,玩玩大型玩具等,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产生愉快体验;带孩子去拜访幼儿园老师,与老师交谈、沟通,了解幼儿园老师;在家里讲解一些幼儿园的事情给幼儿听听,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不断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情景,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入园前能获得一些关于幼儿园环境、教师、生活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 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通过灌输而来,心理学家把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社会教化幼儿,幼儿认同社会,幼儿个体正处在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能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就可能失去许多学习正常社会交往知识和技能的良机,有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需要找小伙伴,孩子的天性都是愿意和伙伴一起玩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乐趣,共同的感情与共同的语言。因此,家长要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玩,教育幼儿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同伴玩,培养他们互相合作的精神,减少入园后与同伴间的矛盾;对内向、胆怯的幼儿要多带他们到外面去走一走,串串门,为幼儿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环境相互作用,以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心肝宝贝”,绝大多数幼儿在家里得到家长的精心照顾和百般呵护,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开心,然而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幼儿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要注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要培养幼儿与家人共同分享的习惯,学会关心他人。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家庭中的权利,给幼儿参与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使幼儿入园后能较快适应没有父母呵护的生活环境。 4.正确对待幼儿的情绪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送幼儿入园时态度要坚决干脆,切不可表现出犹豫、缠绵,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要学会“狠心”,放下孩子交给老师就走,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停下来哄,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更不能责骂或中途来看望幼儿,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对初入园的幼儿在来园、离园的时间上要相对集中,防止后来者的消极情绪影响先来者的情绪,开始几天尽量缩短幼儿在园时间,可迟送早接,制止个别幼儿的不良情绪在其他幼儿之间相互感染,帮助幼儿养成天天入园的好习惯,让幼儿渐渐熟悉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不可“两日打鱼,三日晒网”;还要限制幼儿的某些要求,约束幼儿的某些行为,对任性、专横的幼儿不能事事迁就,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说服和教育。
二、教师方面 1.满足幼儿爱的需要 幼儿行为的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年龄越小,与基本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需要满足了,幼儿的情绪是积极的,反之,情绪则是消极的。因此,对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孩子,教师首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允许幼儿犯错误、富有同情心的,气氛宽松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满足幼儿心理的安全需要;教师要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及发展水平。以和蔼的态度: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亲切的语言:热情主动地与家长和孩子打招呼、温柔的抚摸: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或脸蛋,亲亲、抱抱情绪不安的幼儿来引起他们愉快的情绪反应,解除幼儿的紧张心理,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觉得老师就像妈妈,可亲可敬,值得信赖。有了这种心理,虽然环境是陌生的,生活上不习惯,但只要看到老师的笑脸,听到老师的声音,幼儿的心里就会感到踏实。 2.合理组织幼儿的活动 由于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就是“独”字,再加上有些家长不注意引导幼儿走出家庭的小圈子,使幼儿不能正常地与同伴交往,头脑中没有群体意识,教师要帮助幼儿结识新伙伴,教他们学会平等相处和友好交往的技巧,积极为幼儿创造相互交往的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使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忘掉焦虑,觉得幼儿园快乐,有同伴、有乐趣。带幼儿看中、大班宝宝丰富多彩的活动,做有趣的游戏,玩新颖的玩具等,以引起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依恋的情绪;选择、设计有益于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游戏,把幼儿的交往能力渗透到游戏中去,开展各种游戏:娃娃家、益智区、建构区等,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客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使幼儿在共同的活动体验中亲近起来,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通过儿歌、歌曲的形式让幼儿互报姓名,互相问候,增进了解,加强交往,向大家介绍每个幼儿的优点、长处来引起幼儿相互的兴趣和吸引力,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感受“大家庭”的欢乐。 3.精心照顾幼儿的生活 由于幼儿在家里都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吃、穿、睡、拉诸方面全靠家长精心安排,悉心照料,对家长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初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新集体、新伙伴中,得不到这种照顾,幼儿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感到幼儿园就像家里一样。
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和能力差异等,从多方面关心照顾幼儿的生活,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一次又一次给他们盖上被蹬掉的被子……要耐心细致、周到,形成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像亲人又胜似亲人的特殊性、可依赖的感情纽带,让幼儿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使孩子们感受到慈母之爱,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不仅向他们传授知识,而且还从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他们,感到家庭般的温馨。 4.正面评价幼儿的行为 幼儿情绪转变的速度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对初入园的幼儿,教师不要轻率评价一个幼儿的好坏,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应采取正面鼓励性的评价。正面评价可使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可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教师可以以贴纸、小礼品等形式给予表扬、鼓励,在小朋友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激励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使幼儿尽快度过“难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