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备考】中国古代史精讲精练
中国古代史考点网络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重要考点框架结构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2、中国古代四方行政制度演变: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4、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
5、中国古代主要货币发展:
6、中国古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7、中国古代的文明交往:
一、选择题
1.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最能支持北京人己经学会使用火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尽、烧石和烧骨
C.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 D.《史记》中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记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北京人己经学会使用火这一结论的史料”应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尽、烧石和烧骨,B项正确;神话传说、学术著作、《史记》中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记载等都不是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史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2.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墨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同时出土还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由此说明了中华文化的( )
三星堆龙虎尊
三星堆鸮面铜樽
青铜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
A.连续性和稳定性 B.先进性和丰富性 C.多元性和一体性 D.地域性和单一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墨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可知,材料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文明下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根据材料“同时出土还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可知,材料说明了文化的多元性。由此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三星堆出土文化的传承进行描述,无法体现连续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否先进进行描述,排除B项;材料的描述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文明下的不同表现,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而非单一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故甲骨文主要为占卜卜辞。卜甲大小因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所用龟甲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平民或小贵族一般用本地或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由材料可知( )
A.甲骨文记载的都是商王占卜的内容 B.甲骨文只利于研究商朝的政治
C.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D.甲骨大小在商朝是权力的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可知,甲骨大小在商朝是权力地位的标志,D项正确;A项“都是”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平民或小贵族一般用本地或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排除;甲骨文可用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周平王东迁洛邑
【答案】C
【解析】
【详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故C符合题意;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表现,排除B项;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东周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5.小明对下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成都平原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因此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唐朝农民创造的有两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解决农民灌溉的工具。根据以上分析,AB错误,可以排除。都江堰和筒车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D。
6.习近平说: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于向顽障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下面商鞅变法能体现“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指的是触犯旧贵族利益的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项正确;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和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措施,与旧势力的利益无关,排除AB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7.钱穆先生说:“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对这句话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孔子是战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B.孔子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C.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 D.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而非战国时期的人,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与史实相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我们从下图《秦朝形势图》中能得到的信息是( )
①疆域四至 ②统一货币 ③推行郡县制 ④修筑了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秦朝的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秦朝的都城咸阳;秦设置的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重要机构,如辽东郡、陇西郡、南海郡等;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修筑了长城;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等;秦的陆上交通有四通八达的“驿道”;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灵渠;黄河在当时称“河水”、长江称“江水”等等,①③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措施,在图示中未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9.读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B.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依据示意图中“诸侯国土”“封土再分”等信息可知,这与王国问题有关,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王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结果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但是封地越来越小,从而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与图片无关,排除C项;图片未显示西汉面临分裂局面且这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纪念日,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纪念日。当前,新疆正在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加速推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下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 )
A.宣政院的设立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排除B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中国老百姓的主食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如把小麦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因此出现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D项正确;南方人口增多只是其表现,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这些石窟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这些雕刻艺术的特点是( )
A.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B.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有机结合
C.诗歌、书法、绘画的有机结合 D.地理风情与生活习俗的有机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可知,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刻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的有机结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佛教艺术的结合,没有涉及三教合一、诗书画相结合、地理与习俗相结合等方面的信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隋炀帝...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开发区域不断扩大,体现了这时期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故C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搜集到的图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 )
A.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B.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C.古代饲养牲畜的品种增多 D.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产生,汉代出现耦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A项正确。图片中并非灌溉工具,排除B项;图片未体现牲畜饲养,排除C项;图片反映了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非强调生产方式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5.隋大业年间,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被确立起来,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确保了选拔的绝对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变为“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体现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内容体现不出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或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B项;确保了选拔的绝对公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网页,如果在“唐朝时期”和“明朝前期”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中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
A.玄奘西行、郑和七次下西洋 B.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
C.鉴真东渡、郑成功收复台湾 D.班超出使西域、雅克萨之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实例有玄奘西行,明朝前期对外交往的实例有郑和下西洋,故选A;张骞通西域是在汉代,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明末,雅克萨之战是在清朝,排除BCD。
17.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还设有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甚至下令规定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这些举措()
A.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 B.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
C.有利于实现考试公平 D.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可知,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徇私舞弊,可以促进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从而有利于考试公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外交流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从西汉末年到宋朝末年,人口最大密度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C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中外交流频繁,排除A项;疆域面积扩大没有体现图片反映的人口密度的变化,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政治中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9.文物遗址见证历史。下列文物遗址见证了( )
A.清代我国民族的团结 B.清代边疆管理机构的设置
C.清代我们边境的危机 D.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三个文物分别为达赖金印、新疆伊犁将军府遗址和雅克萨反击战中使用的铜炮,这些文物均与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有关,D项正确;材料虽与少数民族有关,但不涉及民族团结层面,排除A项;材料并非都是边疆管理机构,排除B项;材料与边境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国再次分给其他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理,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因此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干表格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二、综合题
21.在史学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唐宋变革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变革】
材料一《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十分之一。……《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
【经济变革】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化变革】
材料三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末兴起的词,宋元发达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之物。
——牟发松《“唐宋变革说”诸问题述评》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据材料一分析从唐朝到北宋官员的出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从六朝唐初到宋,中国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答案】(1)依据:考试成绩。变化:出身由贵族子弟逐渐变为布衣。
(2)海外贸易兴盛;人们对商业态度不再轻视;商业城市兴起。
(3)变化:世俗化、自由化。原因:科举制的发展,使士大夫休闲文化下移,普及到各个阶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国家思想控制宽松,思想文化表达有较好环境。
(4)相互促进的关系。
【解析】
(1)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变化:根据材料一“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十分之一。……《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知,出身由贵族子弟逐渐变为布衣。
(2)根据材料二“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可知,海外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二“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可知,人们对商业态度不再轻视;根据材料二“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可知,商业城市兴起。
(3)变化:根据材料三“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之物”等信息可知,世俗化、自由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发展,使士大夫休闲文化下移,普及到各个阶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国家思想控制宽松,思想文化表达有较好环境。
(4)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文化变革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22.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四大发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外贸繁荣】
材料三
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航海壮举】
材料四
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下面是一组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材料五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康熙五十六年,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据《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根源》
(1)材料一图片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写出A点城市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2)就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应用,鲁迅先生曾论述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其中“外国用罗盘针航海”指的是什么事件?它对世界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3)宋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郑和是哪个皇帝派遣出去的?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
(6)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案】(1)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开辟新航路;使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市舶司;宋朝实行开放的政策,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4)明成祖;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闭关锁国。
(6)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解析】
(1)A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外国用罗盘针航海”指的是利用指南针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根据所学可知,宋朝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根据“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得出宋朝实行开放的政策,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4)1433年开始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根据“寸板不许下水”“禁止对南洋贸易”等信息,得出闭关锁国。
(6)综合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