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金龙(1963—),男,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研究的新领域,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出版专著8部,合著多部,在《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70余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10项成果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中,“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一书2016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论文出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2020MYB078)阶段性成果。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类型划分,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每一种文明形态有其独特内涵和品质,也有其独特地位和价值,不同文明形态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图谱,呈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那么,人类文明新形态究竟“新”在何处,本文拟从基本特征入手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和魅力。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
价值观是文明形态的内核,不同文明形态之所以形成,根本在于价值观的不同。主导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是资本逻辑,资本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主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主体,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事实上,人民的诉求、人民的实践、人民的智慧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回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是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人民是改革开放方案的制定者和具体实践者;人民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是完善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重要参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基于人民在改革开放、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是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依据,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的。发展为了什么,涉及价值立场问题。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凸显了发展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力求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文明形态,是因应人民需要而发展的文明形态。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追求。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现象,也是新时代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28个少数民族整族脱贫,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重申了这一点。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日渐清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习近平从人的本质入手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也进行了阐释。在他看来,“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
协调性是文明形态内在品质的表达,协调性的强弱体现文明形态进化的程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系列内在关系的紧张。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一切情欲、一切活动都湮没在资本家的贪财欲之中,资本家无限的贪财欲导致劳动异化、人的异化。工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工人的活动“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的批判,饱含对工人的同情和对资本家贪欲的愤怒,从一个维度呈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失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文明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协调性的主要体现。
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这一过程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拓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并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创造了符合国情的政治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具有高度自信的精神文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社会文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了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内部,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支撑,社会文明是土壤,生态文明是条件,五大文明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文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文明系统内部的协调,实际上蕴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类文明新形态力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演进与变革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遵循“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信守“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实践“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一系列观念变革、实践变革,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传统与现代关系如何处理,是文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只能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过程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层面价值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比如,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融入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融入了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融入了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融入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平方式发展的文明形态
文明发展方式与文化基因、民族性格相关,也与时代特征、国际格局相连,是依靠自身力量还是借助侵略殖民发展,是以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发展,反映了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方式创造的,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以和平为取向的文明形态。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初期,资本增殖的天性决定要不断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实施经济掠夺,在世界范围内开辟市场、寻找廉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史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伴随侵略和殖民。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推崇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之和,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在诸子百家中,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儒家强调“仁者无敌”“和为贵”;道家主张“不以兵强天下”,“顺天任德,敌人自服”。“虽然‘四夷来朝’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但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吸引‘四夷’来朝的并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通过‘德化外交’形成的文化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7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经过对中国和欧洲历史进行比较后,高度赞赏中国崇尚和平的传统:“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利玛窦是基于中国历史、中欧比较作出的判断,道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抱持和平发展理念,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侵略、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占他人为己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国际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和平发展的政策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结果。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方式发展起来的,对外开放是平等友好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给世界带来发展机会,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国际主义情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1月底,我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对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0.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2.2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重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关系的新样态。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发展有其一般过程和规律,无论何种文明形态都受一般过程和规律的制约,都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人类文明形态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同文明形态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共同发展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常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那种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彼此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一种文明的发展,给其他文明带来的并非生存威胁,而是发展机遇。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成过程中,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转化人类文明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揭示,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就充分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比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所用。又如,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融入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充分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具多样性,又有统一性和共同趋向,以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发展规律,即所谓“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无论哪种文明类型,如果背离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共同趋向,文明的发展就会“脱轨”,最终会被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淘汰;如果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共同趋向,跟随人类文明发展大潮,文明发展就能步入正轨。人类文明是在应对现实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发展的,当前人类面临的贫困、战争、种族歧视、重大传染疾病、生态危机等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文明形态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不尽相同,但仍存在统一性和共同趋向。依据汤因比的看法,中国文明的类型是统一国家或世界国家,解决全球性危机迫切希望建立世界国家,世界统一是必然大势。汤因比期待由中国来实现建立世界国家的愿望,只有中国有大一统文化,能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能调和各种矛盾,避免战争,中国文化的高远世界观和天下主义是真正的人类文明,是未来世界的需要。汤因比从反思西方文明未来的出路到反思人类文明的前途,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形态,是有效解决贫困、战争、种族歧视、重大传染疾病、生态危机的文明形态,是体现“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的文明形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
人类文明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负有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赋予责任。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话语革命,既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开启了中华民族引领时代发展、文明发展的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