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大学学历,我就可以从事没有学历门槛的工作”,一位求职大学生的倾诉引热议
学历不应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枷锁
■本报记者 吴金娇
“如果我没上大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务员了。”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求职受挫的网友发布的帖子引发热议。在评论区,不少大学生留言倾诉,自己也有想从事美甲师、理发师、咖啡师、收银员等职业而不能的无奈,认为大学生的身份“绑架”了自己的择业范围。
与此同时,在网上,诸如“年轻人为何不愿做普通劳动者”的话题也引发不少网友的讨论。
在教育界专家看来,这些讨论折射了就业观念的变化,以及不同年代人在择业观方面的“碰撞”。在当下,仍有不少人把大学教育与精英教育简单画等号,认为读大学就能够找“高收入、高地位”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虽然一批新兴行业正在崛起,但与之相关的服务类职业仍旧缺乏社会认同,以至于有人粗暴将其理解为“无学历、无门槛、无前途”的“三无”工作。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偏见,甚至成为年轻人在择业时的阻碍和压力。
对大学生而言,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否听从内心、择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两极的观点折射两代人的择业观
“我真的很想当美甲师,可是我都读到硕士了,家里人肯定接受不了”“其实我很想做理发师,我觉得干这一行很有前景,可惜作为985毕业生的我不敢”“我读的是法律专业但最想做的是西点师,身边人都劝我不要浪费学历”……在网上,在这些和大学生择业有关的话题下,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过来人”的劝退,父母长辈尤其接受不了;另一边是同龄人的支持鼓励,直言“不要在意他人眼光,自己喜欢才是王道!”
在专家看来,如此两极的观点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两代人的不同择业观。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曹东勃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仍属“稀缺品”,学历优势使得他们享受毕业包分配,工作不愁等“待遇”。但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文凭褪去了高学历光环,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信息时代来临,一批新行业、新职业随之诞生。“这时,再用30年前的择业观来审视当下的职业选择,难免落伍。”曹东勃说。
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同样认为,很多家长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很陈旧,认为大学培养的是精英,而与精英对应的就应该是“高收入、高地位”,是从事管理岗位或投身高精尖行业的人群。不少家长将子女教育视为最大的投资,当子女提出想要从事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他们自然无法容忍多年教育“白白浪费”。
曹静直言,对于爱美、爱尝鲜的Z世代来说,诸如美甲师、咖啡师等工作,不仅有趣,还有很多允许个人创造发挥。但从现实来看,这些工作的“美中不足”便是几乎不设学历门槛,并非传统评价中的“好”职业。
始终“放不下脸面”,大学生的前途焦虑源自何处?
一头是大学生陷入“就业难”,社会高度关注,倾力帮扶;但另一头则是,有一些工作岗位明明有吸引力、也很对年轻人胃口,但求职的学子始终“放不下脸面”,不敢轻易尝试。也正因此,诸如“如果我没上过大学”的表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内心的择业焦虑。
在曹东勃看来,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氛围,帮助年轻人更好就业,共情和理解很重要。事实上,很多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本身就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没有体面的工作而推迟就业,可能被看成“啃老”“躺平”;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但没有学历门槛的工作,会被家长指责“白读了这么多年书”。
大学学历本应是加分项,何以成了择业“枷锁”?提及这个话题,化妆师小张很有感触。毕业于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她,真正的兴趣一直在美妆领域。“父母没办法接受我不读大学去学化妆,为了获得一份父母期待的学历,我拼尽全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小张一直兼职帮同学化妆。毕业后,她用所有的积蓄报名了某化妆学校进修,如今已经是某工作室的一名化妆师。
不过,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像小张这样最终从事自己理想职业的并不是多数。有专家在接受采访中直言,虽说行行出状元,但围绕就业,一些“传统观念”仍有市场。比如,在不少人眼中,金融业优于制造业,有编制的国企工作优于民企工作,职业“鄙视链”一定程度存在。再如,像美甲师、化妆师、咖啡师这类职业,一旦和无学历、无门槛、无前途的“三无”职业挂上了钩,如果大学生从事了相关行业,就意味着他是学校里“不优秀的那个”“名企淘汰的人”……诸如此类的“偏见”,传导到大学生身上,客观上也转化为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焦虑。
不谋“铁饭碗、高薪资”,上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任何行业都需要优秀人才的加入,决定行业天花板的是人而非学历。”曹静也有感而发,个人成就感从来与身处的职业、行业无关。不论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这个层面说,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需要对职业规划、对社会发展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没有从天而降的管理岗,也没有“躺平”的好职业。只要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认真投入其中,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行业没有高低贵贱,唯有拼搏才能成就个人光彩。不论是轰动一时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还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卖切面,都曾因高学历从事低门槛工作而广受关注。然而,当年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开了养猪场,学造船专业的交大毕业生也卖出了口碑价格双丰收的“爱马仕切面”,生动诠释了“行行出状元”。
“人生不是只有一道题,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和挑战。答错一题也无妨,总有机会能够改变自己。”谈及就业,曹东勃的建议是,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立刻付诸行动。
“读大学的意义,绝不在于给我们带来一份铁饭碗、高薪资的工作。”曹东勃说,每当有学生问起大学教育的意义,他总会举一个例子:当18岁的你走进一家书店,能否判断出这些书孰好孰坏?“大学四年,培养的正是一名学生超出专业之外的判断力、鉴赏力,这是一种思考和认知的视角和方法。或许,你的专业不会跟随你一辈子,但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让你受益终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