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状元,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儒雅的学子。“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像就是既定的状元印象。可您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位奇葩的状元皇帝。
夏毅宗(夏毅宗年号)
为什么西夏的皇帝要去考状元呢?这一切都要从西夏的职官制度开始说起。西夏,是由凉州六部鲜卑之一的拓跋鲜卑建立的。李元昊(拓跋元昊)定国号:大夏、邦泥定国(拉丁转写:ph?n1mb?n2lhi??tha2,逐字翻译:白高国大)因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史称西夏。
西夏的建立之初,就认真学习吸纳中原王朝的文化。尤其是职官制度上,积极承袭中原职官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大夏国的职官制度。在人才的选拔上,西夏重视儒家经典。组织了大量翻译学人才,把《论语》、《孟子》、《孝经》、《贞观政要》、《孙子》、《六韬》、《三略》、《类林》等书籍翻译为西夏文,用于儒学教育。
《西夏书事》卷36,明确记载:“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此时的凉州文庙,成了西夏的官学。凉州文庙(武威文庙)从公元301年始建,儒学一直都是正统。到了西夏时期,也依旧如此。
▲“西北学宫之冠”凉州文庙桂籍殿牌匾(拍摄:武威大马文化)(拍摄地点:凉州文庙)
西夏太祖李继迁“潜设中官,尽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西夏太宗李德明“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中原儒家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可见一斑!
夏景宗李元昊、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与夏崇宗李乾顺的崇儒尚文,更是让儒学在西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集慈孝传》、《新集锦合道理》、《德事要文》的编写,给西夏儒学的辉煌给出了强有力的佐证。
历任西夏皇帝的好学儒家,终于在夏仁宗李仁孝之时出现盛况。此时的西夏基本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不论蕃汉及宗室贵族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必然的途径。想要越过西夏科举制,直接入仕,就成了天方夜谭。
▲天府之国武威郡,是西夏西都西凉府(拍摄:武威大马文化)(拍摄地点:武威西夏博物馆)
这样的入仕门槛,自然就使得很多西夏皇室宗亲也加入到了读书学习的行列。正如《番汉合时掌中珠》一书记载:“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
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彥宗的儿子,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打小就聪明,博览群书。在西夏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廷试进士第一名,独占鳌头。
几年之后。齐国李彥宗在西凉府(天府之国武威郡)起兵,定都凉州,废夏襄宗李安全,将自己的宝贝儿子李遵顼扶上皇位。李遵頊改元光定,就这样成为了百姓口中的“状元皇帝”。李遵顼40岁考中状元,任大都督府主、49岁当上皇帝、60岁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这人生够精彩了。
武威,古称凉州、雍州、雄州、雍凉、姑臧、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莲花城、七级城、雍城、侠都、凉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本文为武威大马文化的原创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所用图片皆由武威大马文化实景拍摄。*本文如有错误遗漏,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