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_余芳.doc

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_余芳.doc

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_余芳.doc—————————————————————————————————————————————————————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_余芳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农村社会人

——————————————————————————————————————————————————

———

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_余芳

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及其异化

余芳

[摘要]人情是基于某人的某事件而导致与之有联系的人通过

钱或物的形态表达情感或态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农村社会日常生活中

的一个常用的记账单位,根据在同一事件里担任的角色的不同,可以分

为“办酒”者和“送人情”者,二者在不同事件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浸染且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等,现今农村社

会的人情已与早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部分异化:一方面,现今

农村社会的人情全过程开始去繁求简,而另一方面却又趋于标准化、

功利化和账本化。要使农村社会人情理性回归,除了如湖北恩施的政

府适时介入从政策层面规范部分过份异化的人情外,必须重建传统文

化及其道德制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社会人情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人情发生变迁异化

[中图分类号]C91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7470(2013)—05—0096(03)[作者]余芳助教湖北大学国际教育

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一、农村社会人情的涵义

人情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里,其中的人情主要是指人

的本能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已并非意指这类天然的情感,其

——————————————————————————————————————————————————

———

内涵已转入社会学领域。金耀基将人情的定义分为三类:一类即人之

常情:喜怒哀乐等,即本能的情感;二类为人际交往中为表达情感,互相

交换的各类资源;三类为其他交往法则。

人情,是基于某人的某事件(如红白喜事)而导致与之有联系的人

通过钱或物的形态表达情感或态度的一个过程,也就是金耀基对人情

的第二类定义。对于举行者而言,人情的表现形式就是“办酒”;对于

应对者而言,人情的表现形式就是“送人情”。“办酒”者和“送人情”

者在不同事件里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人情,也是农村社会日常生

活中的一个常用的记账单位。它可以是具体的,如钱或物;也可以是抽

象的,如在某事件上的帮忙出力。它既是可以进行多与少的评估,如欠

某人“一个”人情;也是可以进行大与小的认定,如欠某人“很大”的

人情。人情同样是一个多次且长期的博弈过

程,基于此,人们有了“有来有往”和“有出有进”的认识,人情的

生存空间是很大的。虽然人情在长期是趋于平衡的,但是它在短期仍

是不平衡的,可能某家在几年里完全不“办酒”,而他们面临却是来自

四面八方的名多量大的“酒”。因此,人们往往更关注的则是在可知和

确定的几年里的收支,特别是在近些年,“办酒”在很大情况上已经成

为“创收”的同义词。在农村,针对一场“酒”来说,“办酒”者往往

是收大于支的,如此,它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持了社会安定,成为许多农

民增收的途径,也促进了货币在农村的流动。

人情在城市和农村有不同的内涵:在农村的日常语境中主要是指

人情往来即人情消费,而在城市的日常语境中则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

——————————————————————————————————————————————————

———

的关系及交往法则。现今城市社会越来越趋于一个“陌生人社会”,

越大的城市中的人情越显精简和规范;而农村社会即使受到强大的市

场经济冲击,维系原本乡村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和宗族等受到极大的

破坏,但它仍是一个“半熟人社会”或“熟人社会”,仍在很大程度上

坚定地维持着人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人情在农村社会无处不在,与引起人情

农村经济

的事件紧密相关,它编织了农村社会较稳固的社会关系网。居住

于当地的人,时刻被这个关系网包围着;而即使并非居住于当地,是已

离开当地外出工作的人,也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真正脱离与当

地人情的联系。

二、农村社会人情的发生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对中国“差序格局”的描述也恰是中国

的人情的写照。人情在中国农村社会由来已久,从最初的血缘、亲缘

而引发的人情逐渐扩充进业缘、地缘引发的人情,其边界一直在延伸,

但人情关系的亲疏却基本没有影响人情关系的发生发展。

究其原因,人情在农村社会的发生发展是自有其理性的存在的。

就“办酒”而言,它与纯粹的请客不同;就“送人情”而言,它又与纯粹

的送礼有着很大的区别。从起因看,人情更多地是为了联系和维系人

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而纯粹的送礼则更多地是有事相求而引发的行

为,这二者所导致的后果是不同的:前者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和发展

的润滑剂,后者则是发生在不平等的两方,被送礼者完成送礼者的请求

——————————————————————————————————————————————————

———

后,这一个过程便完成,二者可再无关系。即使人情看似是一个劳“办

酒”者命伤“送人情”者财的事,它也仍在农村社会经久不衰,没有一

点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样子。归根结底,人情的发展壮大是基于农村社

会对于“人”和“情”的看重,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亲缘关系的影响。

大部分农村社会仍是“熟人社会”,或至少维持着“半熟人社会”,在

这类地区,人情的往来不仅是日常的,也更是必须的。没有人情的往来,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少了、关系淡了,这在一个远离城市且缺乏必要现

代化武装的村落来说,就等同于生活的孤独和生存的举步维艰(如红白

喜事没人帮忙);同时,都是从小叫着亲属称谓或是总能由于各种牵扯

而推出亲属关系的人,儒家文化深厚的农村社会是不会轻易生硬地摆

脱这种关系的。

三、农村人情消费的特点

1.“办酒”的名目多样、形式统一

“办酒”的名目主要包括红白喜事、生日、乔迁、升学和其他。

而“办酒”从最早的红白喜事等发展到现在,它的内涵外延都扩展了

很多。哪类事件能“办酒”、哪类不能“办”,大致都还是有一个可供

选择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不仅与当地的经济相关,更与当地的文化相关。

2013年第5期

2.“办酒”的规范化且模式趋于固定

不管是早期抑或是现今的“办酒”,其实都有遵

循的规范和模式的,基本都是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中或在饭店吃饭,

或在家中聚会等,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农村一般都会持续两天左右。而

——————————————————————————————————————————————————

———

在一般情况下,基于某事件, “办酒”者会在前期就确定:为什么办?( “办

酒”的名目)、何时何地办?(时间地点)、“办酒”的规模?(酒席的标准

等,邀请哪些人)。而因某名目而产生的“办酒”都有固定模式和过程

可循,一旦确定名目后,请哪些人、“酒”的标准和包括哪些“酒”等都

随之有个基本框架存在了。

3.人情各方都存有各种形式的记账且有规律可循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会发现家中有一个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账

本”,如自家“办酒”后记别人各送多少钱的“礼尚往来”本,这类记

录比较正式;而自己“送人情”到各家多少钱的记录多是非正式的。

人们对于人情往来往往计算得比较清楚:上一次我“办酒”,他家

送了100 块;这一次他“办酒”,我至少得送120 块或是150 块——这

类在一般情况下的“还人情”的增量基本是得到农村社会认同的,而

往来钱数的一样甚至“还”得更少,都被认为是不道义甚至是缺德的,

这类人在一段时间过后,可能会逐渐被当地的“人情网”边缘化,要么

他家“办酒”极少人去,要么别家“办酒”不请他家。

4.“送人情”的多少是表达感情深浅的重要手段

中国有句古话“礼轻情义重”,而这句话在许多人情往来方面,特

别是在现今的人情往来上面是不适用的。“送人情”的钱物的多少基

本上直接体现了人情双方的感情深浅,但它在许多情况下也推进或是

阻碍了人情双方的感情发展。而许多“送人情”者不遵循人情往来标

准而随意送出的人情,导致了人情在可预见的情况下难以达成长期的

平衡,进而导致了人情双方感情的淡化。

——————————————————————————————————————————————————

———

5.人情在长期将达到平衡:办酒者与送人情者都在钱物收支上大

致平衡

人情在短期是不平衡的,可能某家“事”特别多,而某家几年都没

有“事”。但是如红白喜事、生日等对于每一家都是存在的,只是时间

早迟的问题。同时,为了使自己的人情收支平衡,很多家就会开始在某

个时间点前想方设法地“办酒”,这也使得许多以前可能不成为“办

酒”名目的“事”出现了。

但即便是这样,从长期来讲,一家的人情收支

农村经济

仍是平衡的。而许多家庭正是抱着这一信心才会愿意在很长一段

时间成为“送人情”的,因为他们知道某一天,自己家也会有“酒”要

“办”的,比如孩子升学、孩子结婚等。

四、农村社会人情的变迁及异化

市场经济的浸入和农民的流动,不仅使农民开始意识到原有人情

过程的繁琐而开始求简,更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并深刻地理解了货币的

作用,农村传统在这一渐进过程中的被破坏,使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更

少了道德的制约,人情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为可选的创收途径,

1.“办酒”、“送人情”的变迁

早期“办酒”集中在红白喜事和大寿等,项目较单一且固定。早

期“送人情”的形式多样,钱物劳力等都可纳在“送人情”的范畴里;

现今“办酒”的项目繁且杂,已由早期的事件导向型向现今的事件和

创收双导向型发展。现今“送人情”的形式日趋统一,除去部分传统

——————————————————————————————————————————————————

———

项目,如红白喜事和大寿等,其他项目基本只以货币体现。

2.“办酒”的异化

(1)绞尽脑汁“办酒”。现在农村的一户家庭几乎月月有“酒”,

名目仍主要集中在原有的几项,但较之前利用得更足:以前可办可不办

的“酒”—办(如老人65 岁、75 岁生日等);以前不愿意“办酒”的人

—办,因为老出不进也不是办法;以前没“酒”办的人—办,创造新名目

办。而许多“酒”的确也让人只能尴尬和苦笑,让“送人情”者去也

不是,不去也不是。比如现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给孩子10 岁“办酒”的

情况,为以前只需要外婆家等到场的满周岁的孩子“办酒”等。除了

“酒”的名目花样百出且边界不断延伸外,现在农村社会“酒”的频

率高、数量大也成为另一个人情异化的结果。同时,许多以前只发生

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小范围的“酒”也被“办酒”者充分利用,将其逐

渐发展到只要是认识的便被作为该“酒”的准“送人情”者的地步。

(2)“办酒”要乘早。迫不及待的“办酒”、种类繁多的“酒”用

事实说明了“办酒”要乘早,即使“还人情”时会产生增量。这里面

的原因不难想见。首先,人情的发生及其增量是一个不确定事件,而你

送过人情的人,以后可能由于搬家或关系淡化等还不了这份人情;其次,

“办酒”的收益是一次性且数额较大的,能直接影响当年收入,而“送

五、结论

2013 年第5 期

情”的支出是分散的,每一次“酒”的支出是相对较小的,在当年

——————————————————————————————————————————————————

———

收入中不起决定性影响;最后,人情在短期内是不平衡的,而短期收益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办酒”也成为许多家庭的创收途径。

3.“送人情”的异化

(1)“送人情”的标准化、货币化。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经过一

段时期的人情往来后,某地的“送人情”往往会出现一个标准,这个标

准基本适用于各“送人情”者。这个标准是基于关系亲疏、经济水平

和“办酒”事件等多个维度而产生的,它是基本固定的,主要通过货币

来表示。

(2)“送人情”的功利化,形式单一。现在的“酒”对于许多“送

人情”者来说只包括两项内容:吃顿饭+送点钱,意义也只在于“还人情”

或是创造“人情”。而以往“酒”的与亲友同乐的氛围越来越淡,“送

人情”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工作似的任务。

(3)“送人情”的账本化,建账还账。现今农村许多家庭都会发现

各式各样的记账本,里面清楚地记录着自家的人情往来情况。在这中

间,许多关系较熟络的关系网会将人情往来持续下去,但也存在部分在

几次人情往来达到平衡后即割断联系的,主要是由于关系的逐渐生疏

等。

人情让人又爱又恨,它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有效维系,不可能也不被

允许消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将趋于市场

化、规范化和事件化。适当的人情往来能够有力地维系或促进农村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能促成农村生活的丰富化并降低在农村生存的

困难程度,而异化了的人情会逐渐成为农民相互关系的阻碍。要想农

——————————————————————————————————————————————————

———

村社会人情健康地发生发展,除了发展农村经济、真正地使农民提高

收入以外,必须要了解并理解农村人情的理性和运行逻辑。农村人情

在更多情况下是着重考虑社会理性而非经济理性的,基于此,除了依靠

政府的政策手段外,必须重建传统文化及其道德制约,才能真正将变异

的社会理性拉回来,只有重建传统文化及其道德制约才能保证农村社

会人情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中国乡土熟人社会的治理困局
下一篇: 从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探讨 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主体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