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构建

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构建

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构建1学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提出,本意是共同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构建

摘要:学术共同体秉承合作共享精神,自觉遵守规范约定,以繁荣学术为目标。建设一流与构建学术共同体之间相互成就,人文社科类期刊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其平台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连接、文化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建立价值共识、出版物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目标;而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为人文社科类期刊提供优质选题、维护人文社科类期刊形象、优化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从而帮助人文社科类期刊高质量发展,走入一流行列。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言,构建学术共同体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理解学术共同体的实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共识;利用大数据形成良性竞争局面,加强合作;自觉对所有来稿进行严格把关,促进自律;组建高水平团队与国际学术接轨,引领发展。

关键词: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学术不端;学术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对于丰富精神生活、传承进步思想及文化、认知社会发展规律等来说都至关重要。我国拥有众多人文社科类期刊,却鲜少能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大而不强”的现状造成优质学术资源的外流,反过来又导致期刊影响力继续降低。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被更广泛地使用和讨论,而构建学术共同体也与促进期刊建设之间密不可分。本文试厘清学术共同体的内涵,梳理建设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与构建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人文社科类期刊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路径。

1学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提出,本意是共同生活,是“用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1]。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宗教精神形成与维系。伴随着社会的整合与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共同体”概念逐渐瓦解,其内涵被不断地丰富、外延被不断地扩大,“社会生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等名词也纷纷开始出现。在历史上,“科学共同体”一词比“学术共同体”更早出现。英国科学家、哲学家米切尔•波兰尼认为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们将基于一定的范式组成一个群体而开展研究,这个群体就是科学共同体,而范式即成员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价值与规范。“学术共同体”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涵盖的范围更广,二者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组成主体的职业身份来看,学术共同体不再局限于科学家,可以包含研究人员如专家、学者、教授、学生等,也可以包含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等。组成主体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只能是人,还可以以组织,甚至是媒介的形态呈现,如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等。目前,“学术共同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其内涵主要包含二个层面。一是作为共同体,其核心在于合作与共享的现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共同体内部的成员之间应当是资源共享、信息开放、友好交流、互帮互助的。此外,自觉遵循规章制度以维系组织的运作,保障各成员以及集体的利益也必不可少。二是作为学术共同体,学术价值是最高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共同体的活动要以学术为中心,为繁荣学术而服务。

2建设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关系

建设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与构建学术共同体之间是相互成就、不可割裂的。人文社科类期刊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走入一流行列,二者应当同时进行,两手同抓。

2.1人文社科类期刊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

其一,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平台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连接。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源于信息沟通,缺少沟通,一个学者就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无法知晓自己归属的集体。虽然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连接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等,但远不如利用人文社科类期刊来得直接与便利。作为一种媒介,人文社科类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因素、语言因素的限制,刊载着大量饱含知识结晶的研究成果,是学术与社会、学界与业界、作者与读者等进行平等交流、友好互动的最佳平台。其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建立价值共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共同的价值信念的引领,这种共识往往依靠精神文化产品而塑造。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文化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一方面,它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具备人文关怀的力量,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亲和力获得受众的信赖,从而提高受众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接受程度,提升传播效率;另一方面,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将在期刊编辑把关的过程中被选择并予以保留、传播,一些可能危害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有害的、消极的思想会被拦截,因而人文社科类期刊还具有导向的功能,能引领公众意识形态朝一个大方向健康发展。从接受到凝聚,价值共识由此产生。其三,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出版物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目标。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并创新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处于变迁之中,只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不同的方法、视角、数据等赋予已有研究新的时代意义,才能完善学科知识系统的构建,促使学术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导实践。作为一种出版物,人文社科类期刊本身具有储存、积累知识的功能。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文社科类期刊涉足数字出版领域,智库的构建、平台的打造使信息的储存与获取变得更为完整、便捷和经济,提高了学术积累的程度和效率。除此之外,出版物具有传播的功能,人文社科类期刊是学术思想得以传播,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的重要介质,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目标必不可少的工具。

2.2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走入一流行列

其一,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为人文社科类期刊提供优质选题。选题策划决定栏目构造,支配着用稿框架,其成败关系着期刊整体质量。选题方向出错,选用稿件等工作就容易徒劳。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是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其选题策划需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保证先进性与活力。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共同体内部互动、共同体与社会的互动、共同体与研究对象的互动[3],在各种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年会等活动中,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等往往会汇报并评价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针对学术领域最前沿的话题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讨论和评判,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梳理、调整日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获取优质选题,明确下一阶段的策划方向,甚至与共同体内部的科研人员进行约稿,保证稿源的质量。其二,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维护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形象。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深深损害着我国的学术形象,影响了我国的学术风气。一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新型的学术道德失范方式,如图片拼接等,而检测系统却仍未完成更新,“国内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无论从算法结构,还是后台核心数据库,用户数,还有用户选择上都无法和国际巨头相提并论”[4]。

另一方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措施仍然缺少法律的硬性制约,效果较差。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代表着我国整体的学术形象,引领着我国的学术风气,整顿学术不端行为迫在眉睫。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其内部遵循着共同的学术规范,“一方面,共同体成员基于信誉、良知和羞耻感,要为自己的学术行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共同体则拥有某种‘追责’的权力,可以对违规的学者进行处罚”[5]。各成员之间由此自律,并形成相互监督、共同抵制的关系,维护群体的利益。在理想状态下,作者将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期刊编辑、审稿人等将强化把关能力,严格审核稿件,规避不端与失序。其三,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优化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评价一本期刊的水平往往通过影响因子,而在此背景下,人文社科类期刊的运营策略、用稿标准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增强影响因子,部分期刊倾向于更多地与知名人士进行约稿,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带动期刊的影响力,因而“影响因子更多的是学者社会关系与社会影响力的反映,而不是真实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反映”[6]。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由此开始异化。此外,由于学术评价结果与名、利过度挂钩,作者的投稿动机、稿件质量也深受影响,一些可能并没有达到学术标准的“人情稿”“关系稿”由于缺少把关审核趁机得以发表,影响了我国整体的学术水准。

构建将繁荣学术作为最高目标的学术共同体,在其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评价体系,“淡化学术评价的外部性评价,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价值的外部性、学术评价标准的外部性、学术评价人员的外部性。强调学术自身的学术价值、学术的自身标准、学术的同行评价”[7]。如此才能端正学术评价动机,优化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使其刊登出真正具有专业高度、深度的研究成果,引领学术界未来的发展。

3人文社科类期刊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路径

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言,构建学术共同体是其职责所在,同时也将对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3.1建立共识:理解学术共同体的实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价值共识以凝聚力量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第一步,因为“共同的价值观使不同的人在一种文化中获得精神归属感,并在思想和行为上遵循基本的价值准则、判断尺度”[8]。失去共识,群体就如同没有“团魂”的一盘散沙,难以齐心协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进。学术来源于人类生活,从本质上说,人类是一个共同体,而研究人类的群体自然也组成了一个共同体。虽然由于人类思想、行为的不同,世界各国研究人员面对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也有所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如何导致社会变迁,其规律是什么,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如何有效应对,且如全球变暖、疾病防控等问题。因此,学术共同体的实质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在国际社会虽然存在多样文明、多种文化,但各国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可以多元共生、和平相处,从而实现优势共享、资源共享、发展共享”[9]。人文社科类期刊要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含义并将其作为一切学术活动、工作的出发点和方向。

3.2加强合作:利用大数据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在建立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人文社科类期刊要发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促使共同体内部形成资源共享、平等对话、互帮互助的良性竞争局面,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增加学术交流。人文社科类期刊应当与技术公司合作,“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移动设备,以学术资源为核心,搭建吸引所有学者参与的学者在线交流平台。”[10]在这个平台中,所有学者都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全学科领域搜索资源,获取信息,还可以与他人展开学术讨论。资源的开放共享将得以实现,学术交流与互动也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而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共享成果。在纸媒时代,学术成果的传播往往只能通过纸质化报刊,鲜少有非科研人员主动前往购买,传播效率较低。而技术的发展使传播媒介变得多样化与整合化,拓宽了人文社科类期刊学术成果的传播渠道。除了将文章数字化、网络化同步到如知网、万方等网络学术数据库之中,人文社科类期刊应当学会使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免费对公众开放,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术阅读的门槛,减轻读者的资源获取难度,增加传播效率。

3.3促进自律:自觉对所有来稿进行严格把关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必须在其内部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才能维护秩序。为了使成员齐心向发展学术的目标努力,这种规章制度更多是对学术规范、学术标准的约定。人文社科类期刊要自觉遵从这种约定,对所有来稿进行严格的把关,带头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自律。一是通过编辑把关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伤害。”[11]作为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人文社科类期刊必须按规定严格对所有稿件进行“三审三校”,不能疏忽大意,特别是不能区别对待“人情稿”“关系稿”。二是利用同行评议筛除达不到学术标准的稿件。请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评估,能帮助人文社科类期刊筛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评议人员能力不足、评议没有准确反映稿件问题、评议人员出于感情而放宽标准等使同行评议机制遭到了一定的扭曲,无法体现其价值。同行评议不能只是走个形式,必须落到实处。人文社科类期刊应当按照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标准的规定、要求,首先审核审稿人的专业水平、学术声望,保证审稿人具有评估稿件的能力;其次确保审稿人是认真负责的,而不会应付了事;再者充当审稿人和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尊重双方的意见并及时予以协调;最后要考虑采用新的模式如双盲评议等使评议过程更加透明公正。

3.4引领发展:组建高水平团队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社会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学术共同体亦然。面对变化,人文社科类期刊特别是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应当勇敢承担起引领学术发展的责任。而引领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文社科类期刊应该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团队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利用人才优势带动期刊的发展,为学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这支高水平团队中,需要包括作者、编辑、审稿人,等等。其中,编辑团队需要三种人才。一是精通外语的编辑。促进人文社科类期刊走入一流行列,第一大难关就是语言关。译文可能曲解原文,也可能由于词不达意导致文章的可读性低,这就要求把关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能阅读、理解、判断、修改译文,促使研究成果能被各国的读者接受。二是精通学科知识的编辑。让一个不懂专业知识的编辑对稿件进行把关,他可能无法判断研究的正确性、准确性,无法对研究作出及时的评价,降低把关效率,还可能无法评价研究的先进性,造成优质稿件的流失,影响期刊的质量。精通学科知识的编辑才能对学术研究中涉及的较为专业的内容进行判断和审核,且较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能掌握前沿学科话题,引导选题策划的方向。三是具有丰富把关经验的编辑。不管是对稿件的意识形态层面,还是对稿件的内容、格式进行把关,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编辑。凭借多年的经验,他们将更容易发现如隐藏在学术底下的政治倾向问题、隐藏在文字、图片、语言中的学术道德问题等。

4结语

在共同体时代,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为了繁荣学术的共同目标,学术共同体由此凝结,并在内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人文社科类期刊,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社科类期刊高质量向一流行列发展。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言,要从建立共识、加强合作、促进自律与引领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努力促进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0):14-20.

[2]陈艳娇.期刊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功能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2):18,27.

上一篇: 社会稳定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生存
下一篇: 中考成绩相继公布,630分也无缘高中?普职分流或比想象中还要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