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历史挑
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做了准确判断,能否深刻剖析新时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依据,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
实践价值。
一、判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必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遵循著一定规律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地遵
循着其特定的规律,不断变化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的理论阐释为正确认识
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毛泽东以其极为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功底和极
其巨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勇气,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固有的特殊内
在性质和解决途径,做了系统性的深入揭示,对我国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重大理论。这
些经典文献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历史性转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
是劳动产品的获得者,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的统一使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
地位,不存在像资本主义条件下那般的残酷剥削。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属性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这种人民内部矛盾贯穿我国社会
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
上,外在的表现为不同的、有变化的主要矛盾。
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主要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
改变,但构成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需要和生产发生了新变化,因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
史性转化其实就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变化。
二、衡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必然
我们不仅要知道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依据,更要深刻把握促使其变化的
现实必然。
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首先,当前作为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生存发
展困难重重,实体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二者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激励力度远远
不够,顽固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
有待转型,产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再次,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不够优化,市场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市场
准入的开放程度仍不高。最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种类单一,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
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17,23.
[3]吕普生.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