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善意的剥夺——试析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行为

善意的剥夺——试析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行为

善意的剥夺——试析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行为宁波市民张女士的儿子刘文豪自小聪明好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可以说是一路顺风,最后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刘文豪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一个很有名气的国有单位

宁波市民张女士的儿子刘文豪自小聪明好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可以说是一路顺风,最后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刘文豪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一个很有名气的国有单位,上班没几个月却被辞退了。张女士想,一定是在那个单位不适应吧,也许换个地方要好些。

第二年张女士就让儿子参加了宁波市公务员招聘考试。考试结果笔试优秀,却因面试不合格被淘汰。这让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争强好胜的张女士,又让儿子参加了银行系统的招聘考试,令人心焦的是,又是笔试优秀面试却不合格被淘汰。

连连碰壁的刘文豪,把气撒在张女士身上:“都怪你,使我从小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做,让我不会交际,不会做事,被国有单位辞退,两次面试都被淘汰,读了个名牌大学又有什么用!”张女士当然不依,母子俩发生争执,互相埋怨。

几次争吵之后,刘文豪拒绝与爸爸、妈妈沟通交流。每天“宅”在家里,张女士夫妇好说歹好,儿子就是不去再找工作,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过起了“啃老族”生活。

面对自暴自弃的儿子,争强好胜的张女士几乎发狂了,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儿子上学操心费力,让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百度网报道:某大学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拔萃,学校要选送他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学生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烧饭、不懂得与别人交往。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四年中,他的衣服被褥都是妈妈定期到学校取回去清洗。

按常理讲,这两件事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但其实有其必然,造成类似怪事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代替。

一.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分析

不妨静下心来,观察现实生活,就会轻易地发现,诸多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的行为。

(一)日常生活包办代替。

疼爱孩子,关爱孩子,每个家长都会如此,但有的家长却是太善良、太勤劳了,将孩子应当做的事,处处包办,事事代替,以至成了儿女的“仆人”。

浙江省某校高中学生吕娜娜的母亲与丈夫离异,为了补偿自己对孩子的“亏欠”,不辞辛苦地“侍奉”孩子。每天早晨母亲做好饭后,给她放好洗脸水,将刷牙的牙膏都给挤好,随后帮孩子把床铺整理好。吃好早饭,妈妈再用车送她到只有几里路的学校,然后妈妈再急急忙忙赶到单位上班。

晚上回家后,吕娜娜吃好饭就去做作业,妈妈打理好碗筷,就去给女儿洗衣服,到一定时间,给女儿端上饮料,用水果刀削好苹果,送到孩子书桌上。妈妈对孩子真可谓体贴入微。

如此在日常生活上包办替代孩子的行为,并非是个例,从孩子婴儿时起,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多少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每天苦累不堪。

(二)文化学习包办代替

为了孩子学习有好成绩,一些妈妈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越俎代庖,当孩子学习的“柺杖”。

有一个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到家一开始做作业,妈妈就马上问‘会做吗’?一会儿又走过来瞧瞧我说:‘有什么不懂吗’”,我心里真烦,但又忍着,心情也就不好。”这位代替孩子动脑学习,以至于孩子作业完不成了,妈妈心疼孩子,就替孩子把作业做好,以便孩子不受批评。

有一位本来是高中毕业的妈妈,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就陪伴孩子学习,孩子不会的字,妈妈给孩子查字典,孩子做作业有难题,妈妈就告诉孩子答案。孩子上初中后,辅导孩子有些吃力了,她就到书店买来孩子学习的教科书,备好孩子要学习的全部课程,比老师还辛苦。儿子勉强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上了高中以后,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再去问妈妈,这位妈妈无奈地说:“儿子告诉你吧,妈妈实在不行了。”儿子耷拉着脑袋悲哀地说:“妈妈你不行了,我也完蛋了。”

这样当孩子学习的“柺杖”,代替孩子学习的事比比皆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还不错,越上高年级成绩越差,这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三)社会活动包办代替

孩子从事社会活动,比如找伙伴交朋友;处理伙伴之间纠纷;中学生与异性同学交往;上学选择学校;参加学校社会活动等,本应是孩子自己的事,这是他们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一些家长却事事不放心,直接干涉包办代替,没有孩子选择的余地,其理由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某市高中毕生王建怡,平时是个学习很认真的学生,高考成绩本来不错,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自己十分乐意报考外省的大学,趁上大学机会到外省见见世面,她的高考成绩也完全可以报考外省一些较好的本科大学。强势的母亲则一口否认孩子要求,硬要孩子在本地区找了一所孩子十分不情愿去的民办大学,理由是女孩子到外地读大学不放心。

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方面包办代替,文化学习方面包办代替,社会活动方面包办代替,家长如此操心费力,不辞辛苦,又是为什么?

二.家长包办代替的原因分析

家长们为什么要不辞辛苦,操心费力对孩子包办代替?静心思考不难发现,有其必然原因。

(一)家里只有一、二个孩子的特点

我国现代家庭多是一、二个孩子。一个家庭几代人围绕一、二个孩子转,自然是宠爱有加。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自小受宠爱长大的,他们也就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养育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素养,爱子心切,难分清真爱和溺爱的界限,千方百计地宠爱子女,生怕孩子受委屈,时时担心孩子有什么闪失,这决定了对孩子不放心、不放手,对孩子行为的包办代替就事出必然了。

(二)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升学竞争和职业竞争,更加激烈。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的学习状况,决定着家庭的兴衰荣辱。面临这些无情的竞争,家长们以自己的操劳,包办代替孩子的行为,来促使孩子努力学习,也是在情理之中。

父母长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二个宝贝身上,这就决定家长以自己的辛劳来帮孩子学习,对孩子行为的包办代替。

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上大学有个好前程的愿望,他们就把希望转移到孩子身上,促进孩子取得好成绩,争得好前程,以实现光宗耀祖的愿望,也是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的心理原因。

(三)家长疼爱儿女的心理

家长疼爱孩子,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事,由父母包办代劳,一是怕孩子累着碰着受委屈;二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三是孩子洗衣服、洗碗筷、擦地板,家长怕给添乱,找麻烦,还不如自己做省心。过去自己过苦日子,生活艰辛,不能让孩子再吃苦,“谁家拼死拼活的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幸福”,这一口头禅,就是家长最好的心迹表白。

家长的包办代替,家长的辛劳,家长的操心费力,换来的不是孩子成为强者,不是孩子的幸福,倒是父母的失望和心酸,是孩子的无能、无才、无德。好心得不到好报,善意换来的是南辕北辙的结果。本文提到的两案例,就是这种包办代替结出的恶果。

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为什么操心费力却结出苦果?这到底是为什么?

三.本心善意,实则无情的剥夺

这确实让一些家长费解。这也是一些家长,为什么总是辛辛苦苦,包办代替孩子行为的原因所在。

(一)成长是不可能代替的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扎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在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地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她的好心帮助,变成了伤害。

其实,蝴蝶挣脱茧的艰难挣扎过程,是帮助蝴蝶完成生命的最后蜕变。蝴蝶的每一次挣扎都不是徒劳的,而是生命诞生的一个程序,因为只有在不停挣扎过程中,它才能将体内的血液和体液挤压给翅膀,破茧后,翅膀因有足够的血液、体液而强硬,才有足够的力量展翅飞翔。帮助蝴蝶破茧,打乱了蝴蝶诞生的程序,大自然设定的密码,被人无知地改变了,这只蝴蝶失去了飞行能力,终身拖着坍塌的翅膀在爬行。

蝴蝶从蛹中经一次次挣扎,最后实现到蝴蝶的蜕变。人的成长也是同理。

一个人强壮身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也必须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才实现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是亿万年人类的进化,形成了人类强壮身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潜能。而每一个人各种潜能的开发,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必须亲身从事社会实践,去探索认识、去体验磨炼、去感悟世界。

不同的人,之所以分化为本领高低、能力大小,先天遗传原因是次要的,其主要的在于他的潜能是得到激发、开发,还是被压抑、被摧残。家长善意的包办代替,就是对孩子潜能的压抑和摧残。

好比人不能代替他人吃饭,不能代替他人照像一样,一个人的知识学习,经验体会,感悟事物,提高能力,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的,正如那位好心的生物学家的妻子,好心伤害了蝴蝶一样,即使你是再好心好意,你也不可能代替他,代替只能是剥夺,是伤害。

(二)替代就是无情的剥夺

老鹰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壁。生态学家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老鹰在筑巢时,先叼来一些荆棘放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在荆棘的上面。最后再叼来枯草、羽毛或兽皮盖在小石子上。

小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渐丰满。这时老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会“自我独立”的时候了。老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里的枯草、羽毛掉落,露出尖锐的石子和荆棘。小鹰被扎得疼痛难忍,嗷嗷直叫,可是老鹰却无情地加以驱逐,小鹰只好忍着疼痛振起双翅,离巢飞出。

孩子的成长和小鹰一样,同样是不可代替的。一个人从婴幼儿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这一过程是要有两方面的塑造过程。一方面是外界的塑造,另一方面是内在的塑造。

外界的塑造就是家庭、社会、老师等外界环境对他的教育、影响和培养,这是他成长中的外在条件,当然这些外界塑造也是通过内在变化实现的。

内在塑造就是个人的亲身实践,从实践中领略、感悟、体验出经验、道理、教训,责任等,这一内在塑造过程,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这一过程是他在实践中认识事物,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感悟人生,锻炼意志,增长信心的过程。人们常说“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反映了这一道理。

一个人能力大小,本领高低,不是他人教会的,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习得的、造就的。对孩子行为的包办代替,就是剥夺孩子这一内在塑造过程。剥夺了这一过程,孩子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即使孩子身体长大了,也是一个不能“站立起来”的,没有思想,没有能力的“巨婴”。

家长对孩子事事越俎代庖,压抑、剥夺了孩子实践、尝试的机会,孩子身上人类亿万年进化所赋予的潜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将本来可能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善意地养育为一个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

美国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们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提出:“一味抱着慈悲的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三)剥夺会毁掉孩子一生

法律上剥夺人的某种权力是残酷的。善意勤劳的父母却没有想到,对孩子的包办代替也是同样残酷无情的,甚至可以说父母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剥夺了孩子生存发展的能力,剥夺了孩子将来美好的一生。这就是本文谈到的两位高学历者,在生活面前表现的那样无能的根源。

动物是有堕性的,老鹰无情地驱逐小鹰;老虎、狮子在幼崽能独立生存时,就把他们赶出巢穴,幼崽不肯出巢穴,他们的父母就撕咬来威胁,这是动物们为后代着想,让后代去独立磨炼、摔打,去适应外界无情竞争的生存环境。

人也是有堕性的,能坐享其成谁还去辛苦,能依赖他人谁还去拼搏?是调动孩子去做事、去摔打,去从事实践,以开发孩子的潜能,还是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压抑孩子的天性、潜能,助长孩子的堕性,这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行为,剥夺了孩子独立实践的经历,剥夺了他增长生活经验的机会,剥夺了他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磨炼坚强意志、树立自信心的机会。父母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缺乏责任心;处处以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长期不作为又使孩子没有成就感、价值感,觉得无聊,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正如法国政治家卢梭所告戒:“我们似乎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溺爱,但你可知道,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生活能力差,性格软弱,可他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而更令人忧虑的是,家长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看作是“掏心窝子”的疼爱。

四.包办代替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

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行为,严重制约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这不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公民素质的大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成长。其中从家庭角度直接体现对未成年人教育保护的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而如何解决诸如对孩子包办代替,致使孩子身心不能得到健康成长,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就难以具体实施,以保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落到实处。诸如,将养育子女也要持证上岗,切实保证家长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培养出未来优秀的公民。

(二)办好家长学校与设立家庭教育课程

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是解决对孩子包办代替行为的最根本方法。建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把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提高科学教子方法,作为衡量家长学校优劣的标准。同时建议国家在大学和中专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课程,提升未来父母的家庭教育素质。只有家长素质的真正提高,才能实现科学养育子女,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一代代合格的人才。

(三)家长要放心放手解放孩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对孩子的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家长怎样实现六个解放?

日常生活方面,家长当好指导者,不当“代劳者”。孩子自小婴儿时起,就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很强的好强心,这正是孩子成长的原始动力。自孩子婴幼儿时起,只要孩子能干的事,就在家长关照下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吃饭、穿衣、洗衣服、整理房间、管理作息时间等,手巧方能心灵,人勤方能德高。在做的过程中,促进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树立起自信心、责任心。

文化学习方面,当好引导者、支持者,不当“拐杖”。孩子初入小学或是初入中学时,指导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孩子学习出现困难,指点其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鼓励支持孩子自主安排学习,教会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时时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保持快乐的心情和旺盛的求知态度。

社会活动方面,当支持者,不当“包办者”。把成长的权力还给孩子。支持孩子大胆从事社会实践;放心让孩子与同伴交往,选择朋友,自由与异性交往;孩子上学择校,是否要上特长班,中考、高考填报志愿时,和孩子一起商讨利弊,引导孩子分辩是非理清轻重,最后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成长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人的成长就是在失败和成功的交替中,在磕磕碰碰中实现的,恰恰是这些磕碰、坎坷、失败、教训,让孩子了解了自己和客观外界的关系,总结了经验教训,感悟了是非曲直,体验了人生的艰辛与快乐,这就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

放心放手支持孩子到实践中去磨炼、去摔打,去体验生活,去认识社会,去感受失败和成功。在历练中,在摔打中,在感悟中,让孩子成长为搏击风浪展翅高飞的雄鹰。

上一篇: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一篇: 人到中年方懂:最纯洁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