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健康的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缺陷和疾病,而是追求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状态。研究表示,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成年人,幼儿期间也会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幼儿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启蒙阶段,任何不能及时解决的心理问题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及时为幼儿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 问题诊断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 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更容易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形象,能够培养出幼儿更为健全和健康的人格,以及社会生存能力。当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幼儿问题进行诊断和纠正,严重时可通过心理医生进行干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掌握心理健康标准,科学诊断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可以说在今天非常的常见,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
幼儿是人生的成长期,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够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可能性高于成年人。因此幼儿时期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但由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都不及成年人,因此很多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发展。[1]幼儿教师在大学期间对《学前心理学》都有一定的学习,因此在幼儿的心理问题的敏感度上要高于家长,在诊断心理问题上,要依照科学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式。首先是对心理健康的儿童与心理问题儿童行为上的对比分析。 1.幼儿间心理问题的区分 健康的儿童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在儿童的发展期间,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更乐意与人相处,并且心理变化丰富,积极心理多余消极心理。 而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往往表现较多,我们可以从一些明显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情绪极差,常常伴有焦虑、易怒、恐惧等情绪,这样的情绪是明显区分于健康儿童。第二,容易受噩梦困扰,入睡困难,在睡梦中容易惊醒并伴有哭闹行为。第三,难以进食,具体表现为厌食和呕吐。第四,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最明显的判断儿童是否有心理问题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口吃或语言发育迟缓。第五,品性障碍。这种特征变现不多,但是一旦表现,基本可以判断其心理问题。
如对其他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喜欢说谎。第六,特殊习惯。如吮指、咬指甲、摩擦脚底等问题。第七,其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等。 通过这些表现,教师可以初步断定幼儿的心理状况。在根据仔细的行为观察和行为准则判断幼儿是否有心理问题。因此一些依据并不能直接判断幼儿是否有心理问题。简单的来说,幼儿好奇心较重,很多儿童都较为多动,但是与多动症有一定的区别,这需要教师慎重判断。 二、寻找问题根源,进行针对教育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会选择去寻找问题根源,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在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我们应当从心理或者生理方面寻找。从生理上来讲,很多幼儿的心理问题来源于遗传、脑部损伤等问题。这些生理上的原因会导致幼儿的发育有一定的偏差。从心理上来讲,家庭环境、外界的影响都可能造就幼儿的心理问题。 1.从性格分析 儿童性格可以分为三种,易养型、难养型以及兴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难养型儿童行为上有异与其他儿童,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并易躁动,易怒。这些行为从儿童心理学上分析都是不在正常儿童行为范围内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被教师发现和解决,就极易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伴随儿童的成长。
2.从社会因素分析 其实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产生原因是社会因素。虽然遗传学的影响更大,但是遗传毕竟是少部分。心理的变化往往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造成的。在这些社会因素中,最为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就是家庭环境。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率就要高于父母健全的家庭。父母的行为会之间影响儿童的行为,譬如父母经常有打架行为,那么幼儿多有暴力倾向,父母缺少沟通的儿童性格较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2]研究显示,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较高,对各种行为的模仿积极性也明显高于成年人,因此幼儿很容易去模仿父母的行为,而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又会成为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 3.从教育场所分析 幼儿园是幼儿性格养成的第二场所,因此也具有改变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摆脱来自家庭的影响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教育总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环节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甚至对幼儿进行不正确的心理引导,则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时,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寻求问题根源,对症下药。 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预防心理问题发生 心理问题是可以预防的,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愉快轻松的成长环境。
比如让家长改变自己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给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引导幼儿的积极成长,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压力,在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时,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走出不良情绪。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多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感知世界,体会世界的美好,培养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同时在幼儿园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行为矫正,用正确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的帮助幼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由于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原理不一,因此教师要仔细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珠,3~6岁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03). [2]徐勇,曾广玉,王敏.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