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未定
读完需要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西方不是很少造反,是很少有大的造反。
主要原因是:西方是真正的封建制国家,很多地方是地方小头领(封建领主)说了算。
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各个地方统治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
如果某个领主剥削过于厉害,他手下的农民、市民不一定要造反,而是直接跑路就可以了。
这个领主统治的地方会越来越荒凉;别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也因为收不到税去买装备,可能会被干掉。
因此,西方领主不敢对下面剥削太厉害,造反的人也就比较少,规模小。
而东方都是极权国家,地方领导搜刮得越厉害,就越有钱贿赂上司,升迁也就越快。这就导致东方国家,即使中央想减轻剥削,但实际上各地对百姓的盘剥只会越来越多,百姓普遍贫穷,一旦造反往往如燎原之火。
二是矛盾集中在小领主与百姓之间。
百姓即使造反,也是干掉或赶走小领主就可以了,不用干掉皇帝。如果造反失败,跑路也远比东方容易,因此造反的人有时战斗意志也不强。
甚至小领主也是这样。打不过农民军,带着钱跑到自由城市里去,还是可以过得很逍遥的。因此"有退路"的小领主,战斗意志没那么坚定。
另外,各个领主对各类人才也比较尊重。因为人才如果你不用,就会被别的领主拉拢走。因而起义队伍往往人才缺乏,也就很难做大。
当然,在西方君权逐渐加强,矛盾上升到国家层面后,西方农民起义的规模也就变大了。
马大胡子晚年也认为,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描述主要基于对西方社会的研究,与东方社会大部分国家的实际并不相符。
因此他有意进一步研究东方社会,并据此修改对"封建社会"的定义。但是他那时年龄大了,最终没有完成。
区分东西方"封建社会"的不同,有何意义呢?
我举个例子:
你有没有考虑过,日本为什么能在二战前,成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其它国家搞不成明治维新?全怪老佛爷吗?
古代亚洲,其它国家全都是中央极权国家(如中国、朝鲜、越南、泰国、缅甸),只有日本是例外,它比较像西方的"封建社会":地方割据、君权神权分离。
这就导致,日本比中国/亚洲其它国家更容易走上西方的"邪路"。
历史的事实也正是如此,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百日维新走向失败,泰国的君主立宪也一直搞不起来。
而如果你只会跟着教科书,骂慈溪、骂光绪、骂康有为、骂大清百姓……,那下次遇到类似的历史时刻时,你还是无法预先做出正确的判断。
你都看到这里了,我就再讲个轶事。
日本的地方割据、君权神权分离,甚至我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注意到了。
有个暴露年龄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其中一集,说的是西边有个地方豪强,来拜见幕府将军(日本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豪强手下有个武士非常厉害,每次和将军的手下武士比武都赢,让将军很没有面子。
而将军作为豪强的上级,却宁愿丢面子,也不敢让手下武士出全力。原来,这个武士是豪强的女儿。将军居然怕比赛中打赢了她,以后不好和豪强打交道!
最后,将军要一休的朋友--新右卫门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并提出"不许败也不许胜"。
当然,动画片嘛,主角光环不能丢。
新右卫门在打斗中慢慢退入附近的河中,女武士毕竟是女的,不好追到河里去打,而新右卫门冒着严寒站在河中,也不上岸。最后判为平局。
女武士也深为新右卫门英明神武、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打败对方的行为所感动,芳心暗许。
而一休的来历又是什么呢?
日本政权归于幕府将军,而神权归于天皇。但有的天皇会不满足于神权,想把政权也搞到手,由此与产生矛盾。一休作为天皇后代,被迫出家,是这种矛盾的一个体现。
可见,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不仅外有西方国家的压力,内部
1)各个地方豪强(强藩)争相开放,以提高自身在地方上的实力,最强藩甚至会觊觎中央权力。
2)天皇手握神权,又觊觎政权,与尊皇派、改革派、地方强藩联手。
这些维新前的先天条件,都不是中国等亚洲其它国家能比的。
明治维新后,天皇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大家在历史书上看到这一段时,没有觉得奇怪吗?为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限制甚至消灭皇权,而明治维新却加强皇权?
因为天皇在推翻幕府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天皇在新政府的团结和合法性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天皇的权力虽然不是来源于人民,但也是靠天皇对国家、国民的贡献换来的。这与继承祖宗权力的清朝统治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午海战前,为什么天皇节衣缩食也要捐钱买舰,而慈溪却要挪用军费修颐和园?
并不是因为天皇更有道德感,而是天皇明白,西方国家不一定有皇帝的,如果天皇在日本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那么日本人民同样也可以抛弃皇室。因此,皇室可以手握权力、飞扬跋扈,但必须在日本崛起中起到正面作用!
而这种压力,是老佛爷不可能有的,光绪帝也是在吃了大败仗后才有一点醒悟。各级官员,也是说真话的都很难得到提拔;说话好听、为主子着想的"两面人"才升得快。
就这么个环境,维新想成功是很难的。
发表评论